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重大疾病之一。脑卒中救治需要与时间赛跑,“黄金时间”内正确处理尤为关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院前急救是第一环节,不仅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还对患者病情稳定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一、脑卒中概述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因脑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中断或出血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进而引发脑组织缺氧或损伤。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而出血性脑卒中则多由高血压或脑血管畸形导致血管破裂所致。该疾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特点,症状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显现。患者可能出现面部不对称、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困难、视物模糊、突发性剧烈头痛甚至意识丧失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癫痫发作或其他全身症状。脑卒中危害性极高,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或生命威胁。因此,及早识别脑卒中症状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二、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1、迅速识别脑卒中症状并寻求专业帮助
脑卒中具有发病迅速且症状多样特点,第一时间识别症状并采取正确行动至关重要。可以借助“FAST”原则进行判断:F(Face,面部):观察患者面部是否一侧下垂、微笑是否不对称;A(Arms,手臂):检查患者是否无法抬起一侧手臂或感到无力;S(Speech,言语):测试患者是否语言含糊不清,或难以表达完整句子;T(Time,时间):症状一旦出现,应记录发病时间,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专业救援时,尽量避免对患者进行喂水、进食或强行搬动,以免引发进一步损伤。
2、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脑卒中患者可能因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导致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增加窒息风险。应将患者平卧于硬质平面,头部偏向一侧,利于分泌物排出。如患者出现呕吐,应及时清理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对于有明显呼吸困难患者,可轻微抬高下颌或调整头部位置,防止缺氧。未经专业指导,切勿进行气道插管或其他复杂操作。
3、稳定患者状态,避免病情加重
在急救车到达之前,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是重要任务。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应安抚情绪,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脑供血负担。对于高血压患者,尽量避免血压骤升,但也不可盲目使用降压药,以免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若患者出现抽搐,应保护头部避免受伤,切勿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异物。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变化,并记录相关信息,方便后续诊疗。
4、为入院治疗做好准备,提供准确信息
院前急救不仅需要现场处理,也需要为后续治疗做好充分准备。家属或在场人员应尽快准备患者病史资料,如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否服用过抗凝药物或其他药物,并将相关信息告知急救人员。同时,随身携带患者身份证件和医保卡,以便医院快速完成入院登记。此外,可向医护人员说明发病时间、症状演变过程及患者体位等细节,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若患者在发病前后服用特殊药物,如降血糖药物或抗凝药物,也需一并说明,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结束语
脑卒中救治是对速度与科学性双重考验。正确院前急救和护理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通过提升公众对脑卒中症状识别能力,普及科学急救知识,以及加强医疗体系联动效率,可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希望。未来还应加强急救技能培训,使社会各界具备更强应急处理能力,从而为患者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第一道防线。同时,社区和家庭成员也需关注日常生活中健康管理,积极预防脑卒中,减少疾病发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