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服用中药汤剂依据病症有相应的要求,正确服用汤剂可以充分发挥汤剂的作用,为此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注意服用的时间、温度、剂量等,日常饮食要加以注意,如此才可能尽快恢复健康。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药汤剂相关知识。
一、中药汤剂的基本情况
中药汤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它的缘起与人们对植物的观察和实践有关。中国古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他们观察到某些植物的特定部分或配方对身体有疗效,并开始使用它们来治疗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这些草药研磨成粉末,用水煮成汤剂或加入其他剂型中使用。
二、中药汤剂如何服用?
●如何煎煮中药
一般药物的煎煮法是在入煎前用冷水浸泡20~30min。
煎熬时间:头次煎30min,二次煎20min。每煎搅拌药料2~3次,药液煎至200~300ml。
●处方中单包的药物该如何煎煮
先煎:是指入汤剂的一些药物需在未入其他药时,先行煎煮。如有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需要先煮沸30min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贝壳类药物。
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min入煎即可,如钩藤。
包煎: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等均应包煎。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咽部不适症状,常见药物有旋覆花、辛夷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宜加适量开水融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单独煎煮: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等。宜研成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即用熬好的中药冲开服即可。2、服药剂量
对于中药汤剂的服药剂量,一般会根据个体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中药汤剂的成人剂量通常是按照一次服用剂量和一日总剂量来确定的。剂量的具体大小会根据药材的性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体质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成人剂量会相对较大,但仍需根据医生或药师的建议进行调整。儿童服用中药汤剂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等因素。一般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段、体质和病情来确定剂量。儿童的剂量一般相对较小,并且通常会比成人剂量进行比例调整。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服用中药汤剂的剂量应严格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使用中药汤剂时,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剂量调整,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汤剂的使用应慎重,遵循适当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频率。
总结:在人们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我国传统中医当中的中药方剂通常具备良好的治病调养的作用,患者只有根据自身的病情采取合适的服药方法,才能更好地借助中药摆脱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