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较高,尤其在20~30岁的青壮年人群中更为常见。作为普外科医生,掌握阑尾炎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诊断和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阑尾炎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阑尾炎性病变,是普外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病程的不同,阑尾炎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一般较慢性阑尾炎多见,且男性发病比例多于女性。
1.病因
阑尾炎的主要病因包括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常见原因有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肿瘤等。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继续分泌粘液,腔内压力上升,导致血运障碍,阑尾壁充血、水肿,甚至坏死、穿孔。细菌感染则多由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引起。
2.分类
急性阑尾炎:根据临床过程和病理解剖学变化,急性阑尾炎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慢性阑尾炎:多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少数也可开始即呈慢性过程。慢性阑尾炎的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反复发作。
1.腹痛
腹痛是阑尾炎最常见的症状。急性阑尾炎时,腹部疼痛约几小时至十几小时甚至更久,约70%~80%的患者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即腹痛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慢性阑尾炎的腹痛可间断反复多次发作,多为右下腹隐痛或不适。
2.胃肠道症状
病初可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并发腹膜炎时,可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减少。
3.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寒战、高热(偶尔高于38.5℃,阑尾穿孔时可达39℃或40℃)、心率加快等。
1.体格检查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重要的体征,可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阑尾周围形成脓肿时,可触及压痛性包块。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多数急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慢性阑尾炎血常规可正常,或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尿常规:排除尿路感染或尿路结石。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测定:排除急性胰腺炎。β-hCG测定:排除异位妊娠。
3.影像学检查
B超:急性阑尾炎最准确的超声检查发现是阑尾直径大于6mm,呈鼠尾征。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可达99%。CT检查:常规推荐,90%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可发现阑尾增粗、周围脂肪肿胀模糊。X线检查:X线平片通常对于确诊阑尾炎没有帮助,除非粪石梗阻引起阑尾炎可见粪石影。
1.手术治疗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开腹阑尾切除术:适用于腹腔内粘连严重、阑尾位置特殊或腹腔镜手术困难的情况。
2.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或单纯性阑尾炎早期阶段,可采用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发展。主要措施包括有效抗生素及补液治疗,抗生素选择需覆盖肠道需氧和厌氧菌群。
3.并发症处理
腹腔脓肿:是阑尾炎未及时治疗的后果,临床表现有麻痹性肠梗阻的腹胀症状、压痛性包块和全身感染等。B超和CT可协助诊断,一旦确诊,应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脓液或置管引流。内外瘘形成:阑尾脓肿未及时引流,可穿破周围器官形成各种内外瘘。X线钡剂或外瘘置管造影检查可明确瘘管走行,需行手术治疗。化脓性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引发细菌性肝脓肿,需行阑尾切除并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1.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糖和缺乏纤维的食物,以减少粪石的形成。
积极治疗肠道炎性疾病,避免炎症蔓延至阑尾。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阑尾管腔阻塞等潜在病因。
2.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右下腹疼痛等阑尾炎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阑尾炎手术后,应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切口愈合和身体功能恢复。慢性阑尾炎患者应定期复查,如有复发迹象,应及时手术治疗。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率高,且易误诊。作为普外科医生,应熟练掌握阑尾炎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诊断和处理方法。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阑尾炎这一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