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张奶奶在家擦地时不小心滑倒,后脑勺碰到了墙角。她爬起来后觉得没啥事,还跟家人开玩笑说:“幸好脑袋硬。”家里人也没多想,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小意外。然而几个星期后,张奶奶的情况却开始变得奇怪,她常常把家人的名字记错,有时出门散步走着走着忽然不知方向,还说觉得头晕、站不稳。甚至有天,她和老朋友聊天时突然呆住了,不知道该接什么话。家里人以为她是年纪大了,可能脑子有点糊涂了,也没有太重视,但没想到问题越来越严重,又过了一两周,走路都走不了了。
家里人这这下着急了,送去医院一查,医生一看脑CT就说:“这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啊!现在已经压迫大脑了,得赶紧做手术。如果再晚点来,后果不堪设想!”经过了一个“小”手术,张奶奶住了一周院后,康复出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头部的轻微碰撞就是“小事”。尤其是老年人,很多脑部伤害一开始表现不明显,但会随着时间慢慢积累,发展成大问题。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缓慢积血的脑部病变,血块在大脑和脑膜之间形成,通常是因为头部轻微碰撞导致脑膜下的血管破裂,但血液积聚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没事并不等于真的没事。随着积血的增加,血肿会慢慢压迫大脑,让人逐渐表现出各种神经系统异常。老年人尤其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体积自然缩小,脑膜和大脑之间的空隙变大,使脑内静脉在轻微磕碰时更容易被拉扯破裂而渗血。此外,许多老年人因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这会延长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风险。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平衡感和反应能力下降,摔倒几率更高,即使是轻微碰撞也可能引发慢性硬膜下血肿。而由于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减弱,即使出血量不大,身体也难以自行吸收积血,增加了血肿形成的可能性。
常见症状:出现这些信号要当心!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发展缓慢而隐蔽,往往经过数周或数月才会显现。因为症状容易与老年人的正常衰老混淆,很多时候家属会忽略这些信号,错过最佳就医时机。我们可以将症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透露出不同的健康风险。
1.早期症状
在血肿逐渐形成的初期,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头痛、头晕,有时还会伴随恶心。这种头痛多半不剧烈,但持续时间较长,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不适。随着血肿的积累,记忆力也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开始频繁忘事,没关煤气或弄丢钥匙等。
除此之外,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原本性格开朗德人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甚至出现精神萎靡的情况,像得了“抑郁症”一样。这些早期的细微变化,往往被误认为是“人老了,精神头儿自然不如从前”而未引起重视。
2.进展期症状
随着血肿的扩大,大脑逐渐受到压迫,患者的身体功能也会出现明显变化。最常见的是行走不稳,患者会感到双腿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失去平衡感,走起路来不稳,甚至容易跌倒。此外,一侧肢体可能变得无力或麻木,做精细动作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灵活。
语言能力的变化也较为常见。患者在表达时出现困难,说话的速度变慢,反应不如以往灵敏。视力方面也可能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会出现幻觉,让患者产生“眼花”的错觉。情绪方面波动明显,有时会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对小事大发脾气;而有时则陷入沉默,甚至对家人的关心表现得漠不关心。这些症状的出现,说明血肿已经在对大脑功能造成更深的影响。
3.严重期症状
如果血肿继续增长而未得到及时治疗,症状会进一步加重,进入危险阶段。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呕吐、强烈嗜睡和意识模糊,甚至出现短暂的昏迷或突然晕倒的情况。这些都是严重的信号,表明血肿对大脑的压迫已经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总结来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像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进程,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我们不能单凭症状的轻重来判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而是要结合头部受伤史和症状发展情况,尽早识别问题并及时就医。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如果老年人在摔倒或头部碰撞后得几周内出现持续头痛、行走不稳、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或伴有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这些表现可能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早期信号,拖延诊治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当时看似无碍,为安全起见,也建议尽早到医院进行脑部检查,以免耽误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医生会安排CT或MRI检查,这类检查能清晰地看到脑膜下是否有积血。如果发现血肿,就要尽早治疗。
治疗方式:应对“潜伏的炸弹”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如果血肿较小且症状轻微,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CT,以监测血肿是否会自行吸收。在这段时间内,控制血压和避免剧烈活动尤为重要。同时,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医生也可能调整药物剂量,以减少出血风险。
当血肿较大或症状明显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一种常见的手术是钻孔引流术,通过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引流血肿。这种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如果血肿压迫严重或病情复杂,可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彻底清除血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这类手术虽然相对复杂,但对于危重病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总结:小心驶得万年船
慢性硬膜下血肿像个潜伏的敌人,往往在我们以为“没事”的时候,悄悄积累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头部的磕碰不能掉以轻心,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晚年才是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