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便血的患儿,尤其是婴幼儿多见。血便原因很多,根据我个人临床经验,列举一些常见疾病,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血便?
顾名思义就是便中带血(红细胞),有显性和隐性的。隐形血便很难肉眼分辨,只能依靠医学检验。显性血便是因为出血量较多,导致大便被染成鲜红色或暗红色。
婴幼儿血便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1.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多见于刚出生的新生儿,血性羊水,伴宫内窘迫,排黑红色便,或伴有呕吐血性喂内容物。也可以见于乳头皲裂出血的母乳喂养儿。一般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软,肠鸣音正常。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无感染和贫血,便常规结果大便可见每高倍镜视野几个红细胞,大便潜血阳性。可行APT试验鉴别,取患儿呕吐物或血性大便标本,加生理盐水搅匀,使之溶血,取上清液5份加1%碳酸氢钠1份,1-2分钟后观察,若呈棕黄色,表示血液来自母体;若呈红色,表示标本来自新生儿本身。此患儿多见于血性羊水,伴宫内窘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对症支持治疗。
2.婴幼儿细菌性肠炎
婴幼儿细菌性肠炎是由于经口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手卫生不到位。表现为食欲不振,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粘液血丝。可伴有发热,精神状态差等全身症状。行血常规和大便常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常规白细胞稀布视野,伴少量红细胞。给予口服或静脉阿莫西林或三代头孢抗生素治疗5-7天,对症支持治疗。
3.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肠炎是婴儿早期发病,婴儿后期自愈的过敏性肠道疾病。主要为非IgE介导类型,多以血便起病,也有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行血常规和大便常规检查,血常规结果无异常,大便常规可见每高倍镜视野几个白细胞和几个红细胞。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严重的肠炎可以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停止摄入牛奶及牛奶制品,大便2-3天后好转。如果奶粉喂养或停牛奶制品不见好转,可以氨基酸奶粉替代喂养至少6个月。
4.婴幼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多发于3岁以下幼儿,尤其是6~10月龄婴儿。临床常见原因有较早添加不容易消化的辅食,胃肠道感染等,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少见病因如肠道发育畸形,肠道外的病变等,往往会反复发生肠套叠。临床表现主要为哭闹不安、呕吐、腹部包块、便血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缺血、坏死,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及时完善腹部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早期可以空气灌肠或钡灌肠复位。如果出现肠坏死就要及时手术切除治疗。
5.婴幼儿肛裂
肛裂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撕裂形成梭形裂口或溃疡,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的疼痛、出血(血液覆盖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手纸上带有血迹,或便后滴鲜血)、便秘为主要特点。而排便时哭闹或剧烈疼痛,是小儿肛裂的典型症状。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大便秘结是引起小儿肛裂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病因。粗硬的粪便通过肛管时可造成皮肤的撕裂。如果孩子诉说排便时肛门部位疼痛,大便带有鲜血,家长可以扒开孩子的肛门观察,如发现肛门口皮肤有破损裂伤,即可做出诊断。一般是治疗便秘和肛裂,口服药物溶解大便,调整饮食,肛塞药物治疗肛裂及预防肛周感染。
6.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是新生儿期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可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积气为特征。血常规是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及血小板减少,CRP升高。便常规是大便潜血阳性,或有红白细胞。此病以预防为主,早识别,早治疗。一般治疗以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为主。一般治疗不见好转或病情进行性加重,要及时剖腹探查手术治疗。此病有一定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7.维生素K缺乏性肠道出血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由于维生素K(vitaminK,VitK)缺乏,导致体内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降低,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出血常发生于新生儿期及3月龄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其中消化道出血最常见,颅内出血最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新生儿出生时预防性肌肉注射VitK可有效降低新生儿VKDB的发生率。后期可以间断定期口服维生素k1预防。
其实还有其他导致便血的疾病,如血友病、肠道息肉等不常见疾病。大家如果遇到便血不要慌张,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查体,结合针对性检查,不难明确诊断。对于复杂的疾病,就需要多学科会诊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