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时间 :2024-08-02 作者 :杨太忠 来源: 滨州市中心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肠道息肉是一种在肠道内壁形成的异常组织增生,尽管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其中一些息肉有可能恶变为癌症。为避免这种潜在危险,了解肠道息肉形成主要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症状至关重要。

一、肠道容易长息肉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肠道息肉形成最主要原因之一。家族中有肠道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个体,患息肉风险显著增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Lynch综合征某些特定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肠道内大规模息肉形成。FAP是一种由于APC基因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种基因突变使得肠道内细胞失去正常生长控制机制,形成数百甚至上千个息肉。Lynch综合征则是一种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患者尽管不形成大量息肉,但仍然更容易发展为结直肠癌。

2.饮食习惯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与肠道息肉形成密切相关。过多摄入牛肉、猪肉红肉香肠、火腿加工肉会增加结直肠息肉风险。这些食物含有脂肪肉类代谢产物会在肠道内产生有害物质,损伤肠壁细胞,促进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形成息肉。同时,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毒素对肠壁刺激时间,从而增加息肉形成风险。

3.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炎症性肠病,是肠道息肉形成高风险因素。这些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道内壁持续性炎症,长期炎症反应会损害肠道内上皮细胞,促使细胞修复机制出现紊乱,增加细胞异常增殖机会。随时间推移,肠道内细胞会在反复炎症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最终形成息肉。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有这种疾病时间越长,患息肉甚至结直肠癌风险越高。

4.年龄

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肠道息肉发生率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年龄增长,肠道内细胞不断经历增殖分裂,累计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生长调控,形成息肉。此外,随年龄增长,肠道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对饮食、毒素等外界刺激抵抗能力减弱,增加息肉形成机会。

二、长息肉后身体症状是什么

1.腹痛或不适

随息肉增大,它可能对肠道内壁产生压力,或者阻碍肠内容物通过,导致腹部不适或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间歇性钝痛或胀痛,可能在进食后加重。较大息肉甚至可能引起部分肠梗阻,导致更明显腹痛。如果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或突然加重腹痛,尤其是伴随排便异常,应尽快就医检查,排除息肉或其他肠道病变引发严重问题。

2.便秘或腹泻

肠道息肉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较大息肉可能部分阻塞肠道,导致便秘。便秘通常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硬,或排便次数减少。与此同时,有些患者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尤其是当息肉导致肠道分泌功能异常时。某些患者可能还会经历便秘与腹泻交替情况,这种排便模式往往预示肠道内有结构性病变存在。

3.便血或黑便

息肉表面容易受到粪便摩擦或挤压,可能引起表面破损并导致出血。息肉出血往往表现为排便时发现鲜红色血液,血液可能覆盖在粪便表面或混合在粪便中。如息肉位于更靠近肠道上部,出血血液可能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过消化酶作用,变成暗红色或黑色,表现为黑便。任何形式便血都应引起重视,因为这不仅可能是息肉信号,也可能提示其他更严重肠道问题,如肿瘤或炎症。

4.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可能导致排便习惯显著改变。患者可能会注意到排便频率增加或减少,或者排便形态发生变化。某些人可能会感觉排便不完全,即便排便后仍有排便冲动,或者需频繁上厕所。另一些人则可能出现排便时感觉费力,甚至每次排便时间变得更长。这些排便习惯改变常常是肠道内有物理性阻碍信号,而息肉可能就是罪魁祸首。

结束语

肠道息肉形成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定期进行肠道筛查,是预防息肉发展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减少息肉发生风险。通过提高对肠道息肉认识早期干预,可有效维护肠道健康,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保护整体健康。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