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全身各器官严重缺氧。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中,但也可能由溺水、触电、外伤等意外情况引起。心脏骤停发生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患者在几分钟内就可能因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缺氧而死亡。
二、判断心脏骤停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首先需要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心脏骤停。具体步骤如下:
1.轻拍重呼:用双手轻拍患者的双肩,同时大声呼喊其名字,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用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处,感受是否有呼吸气流。
3.触摸脉搏: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触摸患者的颈动脉,判断是否有脉搏跳动。注意,触摸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后续救治。
如果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即可判断为心脏骤停,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三、心肺复苏步骤
1.确保环境安全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首先要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避免在火灾、有毒气体等危险环境中进行救治。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2.启动紧急响应系统
一旦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启动紧急响应系统,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并告知患者所在的位置和病情。同时,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以便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之前进行初步救治。
3.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目的是通过外力挤压心脏,使血液在胸腔内循环,为重要器官提供氧气和养分。具体操作如下:
患者体位:将患者平放在硬质平面上,如地板或硬板床。如果患者是仰卧位,则无需改变体位;如果是俯卧位或侧卧位,应迅速翻转为仰卧位。
按压位置:找到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即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用一只手的掌根部紧贴此处,另一只手重叠放在第一只手上。确保手指不接触胸壁,以免影响按压效果。
按压深度与频率:成人按压深度为5-6厘米,儿童可适当减少。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即每秒按压1.5-2次。按压时应保持力量均匀且持续不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
按压与放松:每次按压后应迅速放松手掌,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相等,以确保心脏能够充分回弹并接受下一次按压。
4.开放气道
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需要开放患者的气道,以便进行人工呼吸。具体操作如下:
清理口腔异物:检查患者口腔内是否有异物或呕吐物,如有应及时清除。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是用一只手按压患者的额头,使其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抬起患者的下颌骨,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托颌法则是用双手托住患者的下颌骨,使其头部后仰并张口。
5.人工呼吸
在开放气道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具体操作如下:
口对口吹气:用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另一手托住患者的下颌骨并张开其口腔。深吸一口气后,用嘴唇紧贴患者的嘴唇(不留缝隙),缓慢吹气入患者肺部。吹气量以胸廓隆起为度,一般约为500-600毫升。吹气时间应大于1秒,但不宜过长以免导致急性胃扩张。
按压与呼吸比: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即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进行5个周期(约2分钟),然后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
6.评估复苏效果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复苏效果。具体方法包括:
观察反应: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唤其名字,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检查呼吸: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用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处感受是否有呼吸气流。
触摸脉搏: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或股动脉,判断是否有脉搏跳动。
如果患者出现自主呼吸、心跳恢复或意识恢复等迹象,则说明复苏有效;否则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四、注意事项
1.保持冷静: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施救者应保持冷静和镇定,避免因紧张而影响操作质量。
2.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进行施救,确保每个步骤都正确无误。
3.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进行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4.寻求帮助: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并寻求周围人的帮助。
5.避免并发症: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注意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肋骨骨折、气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