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坐骨神经痛,中医的独特视角

时间 :2024-09-18 作者 :孙敬艳 来源: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中心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在现代医学中,对坐骨神经痛有多种治疗方法,但中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疗法,为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及病因

坐骨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疼痛可以是刺痛、灼痛、电击样痛等,有时还伴有麻木、无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坐骨神经痛属于“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外感风寒湿邪: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骤变等,使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 肝肾亏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久病体虚,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不健,易受外邪侵袭而发为痹证。

3. 气滞血瘀:跌扑损伤、过度劳累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二、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坐骨神经痛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如面色苍白、舌苔白腻、脉沉紧,可能为寒湿痹阻;面色晦暗、舌苔紫暗、脉涩,可能为气滞血瘀。

2.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如声音低微、呼吸微弱,可能为气血不足。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等,以及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既往病史等。

4. 切诊:触摸患者的脉搏,感受脉象的变化。如脉象弦紧,可能为风寒湿痹;脉象细数,可能为肝肾阴虚。

三、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

1. 中药治疗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象,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寒湿痹阻型:治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湿热痹阻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四妙丸加减。

-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肝肾亏虚型:治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方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2)中成药:如腰痛宁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也可根据病情选用。

2.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

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按摩时,可采用揉法、滚法、按法、拿法等手法,对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等部位进行按摩。

四、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优势

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坐骨神经痛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密切相关。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不仅注重局部疼痛的缓解,更注重整体的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 个体化治疗: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副作用小: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副作用相对较小,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小。

五、预防坐骨神经痛的方法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淋雨和受潮,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时,要及时添加衣物。

2. 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坐着时,要选择合适的椅子,腰部要有支撑;站立时,要挺胸收腹,避免弯腰驼背。

3. 适当运动:加强腰部和下肢的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4.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弯腰、搬重物等过度劳累的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5.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腰部和下肢的负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因此,要控制体重,保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

总之,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中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疗法,为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预防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