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癌概况
乳房对于女性而言,不仅是孕育后代的重要器官,还具有极强的审美意义,而乳腺癌的发病,则从身心各方面对女性产生了巨大影响。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癌瘤的首位。中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比农村及内陆地区发病率高,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位居女性肿瘤的首位,在农村目前是第五位。据统计,中国每年有4万多妇女死于本病,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二、发病原因
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比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本病20岁之前少见,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可能与年老者体内雌酮含量提高相关。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另外,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此外,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加、遗传基因的不同、生活形态的异样,造就了乳腺癌发病的高危人群,其特征为:
1、本身患有乳癌或卵巢癌、有乳癌家族史(第一代亲属母亲、姐妹等人中,如有乳腺癌发病,这个家族就属于高危人群)者。
2、未生育或35岁以后才生育、40岁以上未曾哺乳或生育者。
3、初经在12岁以前、停经过晚(如55岁以后才停经)者。
4、过于肥胖,经常摄取高脂肪或高动物性脂肪、爱吃熟牛肉者。
5、曾乳部和盆腔做过手术者。
6、过度暴露于放射线或致癌源(如经常行X光透视或放射线治疗)者。
7、经由其他癌症转移至乳房(如患子宫内膜腺癌)者。
8、有慢性精神压迫者。
9、不常运动者。
四、症状表现
1、乳房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2、乳房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乳房隐痛或刺痛。
3、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或乳汁样。
4、乳头改变:乳头回缩、凹陷,或出现乳头糜烂、脱屑等。
5、皮肤改变:乳房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酒窝征等。
6、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肿瘤向深层侵犯入胸筋膜、胸肌,可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乳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水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症状;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五、诊断方法
1、乳腺超声:可发现乳房内肿块,判断其大小、形态、边界等。
2、乳腺X线(钼靶):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3、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病理检查:通过乳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
六、乳腺癌的分期
Ⅰ期原发肿瘤小于2cm,淋巴结无转移。
Ⅱ期原发肿瘤大于2cm,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活动。
Ⅲ期原发肿瘤大于5cm,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固定。
Ⅳ期原发肿瘤期任何大小,锁骨上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七、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包括乳腺癌根治术、保乳术。
2、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3、化学治疗:使用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可分为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
4、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内分泌药物抑制雌激素的作用。
5、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如HER2阳性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6、中医中草药治疗。
八、预防措施
1、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和专业体检。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3、避免长期暴露于放射源环境中;合理使用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
4、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如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