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药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药材的质量和配伍,还与其煎制方法密切相关。基层卫生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前线,承担着大量中药汤剂的煎煮工作。本文将详细介绍基层卫生院中药正确的煎药方法,以期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一、选择煎药器具
1.理想器具
中药煎制最理想的器具是砂锅和瓦罐。这些材质的器具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均匀,受热慢,能够确保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同时避免糊锅现象。搪瓷和玻璃锅具次之,亦可作为煎药选择。
2.禁用器具
应避免使用铜、铁、铝等金属锅具煎药。这些金属容器化学性质不稳定,易与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二、煎药用水
1.水质要求
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无异味,矿物质及杂质含量少。常用的水源包括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自来水可稍微晾一晾,使漂白粉等杂质挥发掉,水温以25-30℃为宜,避免使用沸水直接煎药。
2.加水量
加水量应适中,既要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又要避免药液过于稀释。一般来说,第一煎加水量应超过药物表面3-5cm,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第二煎加水量可适当减少,约超过药物表面1-2cm。对于吸水量较大的花草类药物,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
三、浸泡药材
浸泡是煎药的重要环节,有助于药材吸水膨胀,恢复其天然状态,便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来说,花、叶、茎类药材浸泡时间为20-3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类药材浸泡时间为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药物酶解或霉败。
四、煎药火候
1.武火与文火
煎药火候分为武火和文火。武火又称急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适用于煎药初期,使药液迅速沸腾。文火则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适用于药液沸腾后的煎煮过程,以确保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
2.煎煮时间
煎煮时间因药物种类和性质而异。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对于解表药、清热药等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的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滋补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的药物,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煮沸后再煎30-40分钟。
五、特殊煎法
1.先煎
先煎是指在煎煮其它药物之前,优先煎煮某些药物。先煎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甚至更长。有毒药材则需先煎煮45-60分钟,以降低毒性。
2.后下
后下是指在其它药物煮沸后,再加入某些药物继续煎煮。常见的后下药物包括薄荷、金银花、砂仁等。后下时间一般为其它药物煮沸后5-10分钟。
3.包煎
包煎是指将某些药物用纱布包好,再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包煎可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也可避免药物沉于锅底导致焦化或糊化。
4.另煎
另煎是指将某些贵重药物单独煎煮,以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常见药物包括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另煎时间一般为2-3小时。
5.烊化
烊化又称溶化,主要用于某些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这些药物黏性大且易溶,为避免入煎黏锅或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可将其用水或黄酒加热融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或用此类药物放入其它药物滚烫的煎液中加热融化后服用。
6.冲服
冲服是指将某些药物粉末或液体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液中服用。这些药物多为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冲服时可用少量开水或煎好的药液将药物粉末溶解后服用。
六、服药时间与方法
1.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质决定。一般药物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急性病、热性病可一日两剂。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等)或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用;病在胸腹以下者(如胃、肝、肾疾病)宜饭前服用;安神药物宜睡前1小时服用;驱虫、攻下药物宜空腹服用;解表药物宜热服;滋补药物宜饭前服用;峻下逐水药物宜晨起时服用。
2.服药方法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以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但根据病情需要,寒剂可冷服,适用于热证;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服用时应遵医嘱,确保剂量准确,分次服用。
七、结语
中药煎制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患者的健康。基层卫生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严格遵循中药煎制的规范流程,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和用水,合理控制浸泡时间和煎煮火候,确保每一剂中药都能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