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脑梗死防治的必备知识要点

时间 :2024-09-03 作者 :阙娴婷 来源: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本文旨在阐述脑梗死防治的关键知识要点,包括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的识别、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为提高脑梗死的防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一组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直接导致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失常、昏迷、甚至死亡。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性,是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

脑梗死危险因素

1. 不可控因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增加,尤其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脑梗死病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还有性别、种族等。

2. 可控因素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风险。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可损害血管和神经,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可能。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引起血管痉挛、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吸烟人群患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酗酒: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不良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可导致血压、血脂升高,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早期诊断

1. 症状识别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伴有面部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头晕、眩晕、平衡失调,行走不稳。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失明。剧烈头痛,尤其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 诊断方法头颅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快速排除脑出血等疾病,但在脑梗死发病早期可能显示正常。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发病后的早期阶段,能够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脑血管造影:可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对于明确病因和病变血管的位置具有重要价值,但属于有创检查。

、治疗方法

1. 急性期治疗溶栓治疗:在发病后的4.5小时内,采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发病24小时内,经专科医师评估病情及结合影像学评估后符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抗凝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如心源性脑栓塞,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2.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训练,恢复其言语功能。心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预防策略

1. 一级预防合理饮食:减少钠盐、脂肪和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戒烟可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每天不超过15克酒精。控制体重: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肥胖。控制危险因素遵医嘱服药: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

2. 二级预防继续控制危险因素:如保持血压、血脂、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形成。定期复查:在专科门诊定期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以及时发现复发的迹象。

综上所述,脑梗死的防治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要点。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能够早期识别和诊断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要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