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在我们身边,有一种微小的生物正悄然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它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名为“耳念珠菌”的真菌。近年来,这种真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因其高耐药性、强传播力和高致死率等特点而被称为“超级真菌”,并引起了全球医疗界的广泛关注。那么,耳念珠菌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令人担忧?本文将带你一探究竟,揭露“超级真菌”神秘的面纱,为公众提供科学、全面的认识。
一、全球耳念珠菌感染现状
日益严峻的新兴多重耐药真菌耳念珠菌,正悄然演变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颗定时炸弹,对人类健康安全防线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09年在日本作为新型病原体被首次报道以来,其影响范围迅速蔓延,迄今已跨越地理界限,侵袭了六大洲内50多个国家,留下了一连串感染病例的踪迹。
鉴于其不可小觑的威胁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已将其明确标注为“紧急公共卫生威胁”,彰显了对其高度警惕与重视。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郑重列入“关键优先”真菌病原体清单,这一举措无疑为全球抗击耳念珠菌的战斗拉响了警报,号召各国携手共克时艰。
在我国,耳念珠菌首次报道可追溯至2018年,当时迅速在三家医疗机构中引发关注,累计报告了18例确诊病例。截至2023年,我国共从10个省份的18家医院收集了312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这一事件不仅敲响了国内公共卫生体系的警钟,也促使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监测、研究与防控措施,以有效遏制其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二、耳念珠菌感染特点
1.感染类型
•耳念珠菌感染的类型多样,包括血流感染、插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耳部感染等。其中,血流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类型,占所有耳念珠菌感染的40%-100%。
• 在中国,大多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与浅表组织(如尿道)相关,而血液或深层组织和器官感染相对较少见。
2.耐药性
• 耳念珠菌常表现出多重耐药,一些菌株对现有的3类传统抗真菌药均耐药,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
• 中国报告的耳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大多仅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但也有少数菌株对两种以上药物具有耐药性。
3.易感染人群
•耳念珠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新生儿、术后患者、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这些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其他健康问题,更容易受到耳念珠菌的感染。
• 长期住院和/或使用抗真菌药物患者也是耳念珠菌定植和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
三、耳念珠菌的传播途径
耳念珠菌的传播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内,如医院、养老院等。这些场所的患者往往免疫力较低,且存在长期住院、使用抗生素等高风险因素。耳念珠菌能够在感染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衣物、皮肤以及医院设施表面长时间存活,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共用医疗设备等途径在患者之间和医院内进行传播。
四、耳念珠菌治疗措施
耳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真菌的耐药性等因素。抗真菌药物是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主要手段,包括氟康唑、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等。然而,由于大部分耳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单一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成为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方向。此外,免疫支持治疗和皮肤黏膜保护剂也在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五、耳念珠菌的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控制
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真菌的滋生和传播。特别是病房、手术室等关键区域,应定期消毒并保持干燥通风。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避免长期、不规范的使用。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提高医务人员意识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耳念珠菌感染的认识和警惕性。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做好患者隔离与护理
对于确诊感染的患者,应实施单间隔离或分组护理,减少与其他患者的接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和感染扩散情况。
5.加强监测和报告
建立健全的真菌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感染数据,掌握感染流行趋势和特征。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感染情况,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信息交流。
六、公众教育与健康管理
1.普及耳念珠菌感染知识
政府和医疗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宣传、健康教育讲座、社区活动等,向公众普及耳念珠菌感染的基本知识,包括其传播途径、感染症状、预防措施等。通过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使大家能够主动识别并报告可能的感染情况,促进早期发现和治疗。
2.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耳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公众应养成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在医院、养老院等高风险场所,更应注重个人清洁和防护,减少感染风险。
3.鼓励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重要基础。公众应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保持身心健康。特别是对于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更应注重健康管理,积极控制病情,减少感染风险。
4.强调医疗机构内的患者教育
对于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教育工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向患者和家属介绍耳念珠菌感染的相关知识、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同时,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治疗过程,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环境。
七、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耳念珠菌感染等真菌感染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会继续上升。因此,加强耳念珠菌感染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我国临床科研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耳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诊断技术的创新以及防控策略的研究。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耳念珠菌感染这一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结语
耳念珠菌感染作为一种新兴的全球健康挑战,其高耐药性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给医疗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公众教育与健康管理在防控耳念珠菌感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提升公众对耳念珠菌感染的科学认识,可以增强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有效减少感染风险。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耳念珠菌感染的防控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 (CDC). Candida auris.https://www.cdc.gov/fungal/diseases/candidiasis/candida-auris.html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Candida auris: An emerging threat to global health.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dida-auris
3. Chowdhary A, Sharma C, MeisJF. Candida auris: A Rapidly Emerging Cause of 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017; 30(2): 449-464.
4. Du H, Bing J, Hu TR et al.Candida auris infections in China. Virulence. 2022 Dec;13(1):589-591.
5.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临床检验杂志,2020, 38 (8),56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