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被人们称为“天才病”,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天才型名人得过双相情感障碍,比如贝多芬、达芬奇、海明威、梵高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上班族来医院就诊,自述自己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起伏,有时几天变一次,有时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就变一次,觉得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了。虽然遇到上述情况有的患者会主动就医,但是仍有很多人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及治疗比较迷茫。
1、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情感的极端波动,患者在抑郁与躁狂(或轻躁狂)两种状态之间反复切换。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特征包括情绪、能量水平和行为的变化,往往会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所谓躁狂发作,是指患者进入一种“巅峰”状态,定义为持续至少1周(若达到需要住院的严重程度则时间可以更短),几乎每天大多数时间存在异常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易激惹,或表现出异常的、持续性的活动或精力旺盛。具体表现包括:
心境高涨:表现为过度乐观、自信心膨胀或异常的愉悦感。
易激惹: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容易产生愤怒或激动。
活动增加:表现为目标导向活动显著增多,如参与过多的社交、工作、学校或性活动。
精力旺盛:尽管患者可能睡眠需求减少,但仍感到精力充沛,甚至不知疲倦。
思维奔逸:思维跳跃,语速加快,言语量增多,难以控制。
2、如何判断自己患上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尤其是由于患者在病程中仅表现为抑郁发作而未经历过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为准确判断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需要仔细观察以下几点:
首先,要关注情绪的变化。如果一个人在长时间内感到悲伤、绝望或失去兴趣,即使是在以往喜欢的活动中也无法感受到乐趣,这些都是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突然出现情绪高涨、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思维奔逸、话多且快、行为冲动或冒险等症状,并持续至少一周的时间,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躁狂发作。
其次,要注意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抑郁发作至少要持续两周,而躁狂发作则至少要持续一周,且这些症状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存在。
最后,双相情感障碍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抑郁情绪,如果发现自己有短暂的情绪高涨期,偶尔感到过度快乐、自信甚至是冲动,但持续时间不长;情绪波动剧烈,容易因小事生气或兴奋;睡眠需求减少,尽管睡眠时间减少,仍感觉精力充沛。
3、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怎么办?
3.1寻求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关系和社会节律疗法(IPSRT)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
3.2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稳定情绪。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健康的饮食。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瑜伽等,可以提高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
3.3自我管理与记录
可记录每日情绪变化、睡眠情况、药物服用情况等,有助于识别触发因素和规律。
4、双相躁狂治疗推荐
4.1单药治疗
单药治疗主要是使用心境稳定剂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单药治疗的选择依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既往治疗反应及个体耐受性。
丙戊酸钠:对躁狂发作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伴有激越和冲动行为的患者。也需监测血药浓度和肝功能。
卡马西平:适用于锂盐和丙戊酸钠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
利培酮:起效迅速,适用于需要迅速控制症状的患者。
4.2联合治疗
对于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严重的患者,联合治疗是常用的选择。联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适用于对单一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