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脑卒中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在众多导致脑卒中的因素中,颈动脉狭窄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旨在科普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与脑卒中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这一健康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一、颈动脉狭窄的概述
颈动脉狭窄,顾名思义,是指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的管腔变窄,导致血液流动受阻。这一状况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即血管内壁沉积的脂质、纤维等物质逐渐增多,形成斑块,进而造成血管狭窄。此外,动脉炎、动脉夹层、外伤及肿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颈动脉狭窄。
二、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关系
颈动脉是大脑血液供应的主要通道之一,约占人脑所需血液的80%以上。因此,一旦颈动脉发生狭窄,大脑的血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据统计,我国脑卒中患者中,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而在这些患者中,又有25%至30%与颈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颈动脉狭窄导致脑卒中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斑块脱落:随着斑块的增大,其表面可能出现破裂或溃疡,导致斑块碎屑脱落。这些碎屑随血流进入大脑血管,可能阻塞远端血管,造成脑梗死。
2、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暴露的内膜表面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若不稳定,可能反复脱落并随血流移动,导致远端血管栓塞。
3、脑灌注不足:狭窄的颈动脉直接导致血流减少,使大脑部分区域出现供血不足,长此以往可引起脑组织损伤。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症状因其狭窄程度及病变部位而异。轻度狭窄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头痛、乏力等。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发的短暂性视力障碍、语言障碍、肢体无力或麻木等,症状多在数分钟内缓解。
2、持续性脑缺血症状:包括持续性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3、脑梗死症状:若狭窄严重或斑块脱落导致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
四、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
诊断颈动脉狭窄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1、颈动脉彩超:作为首选筛查手段,具有成本低、便捷、敏感度可靠等优点。
2、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斑块形态。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誉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的具体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五、预防与治疗
(一)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2、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多吃天然谷物类、蔬菜以及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油腻及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等体检项目,及时发现并处理颈动脉狭窄。
(二)治疗
1、药物保守治疗
对于狭窄程度较轻、无症状的患者,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稳定斑块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2、手术治疗
对于狭窄程度较重、有症状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偏瘫事件的发生。主要手术方式包括:对于狭窄程度较重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作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及定期体检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同时,对于已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应根据狭窄程度和症状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自己的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