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新生儿口腔护理,很多人都会发出疑问:刚出生的新生儿还没有牙齿,怎么还需要进行口腔护理呢?实际上,新生儿即便没有牙齿,口腔黏膜也会发生感染,进而导致口腔疾病出现。而且,幼儿牙齿一旦萌出,就有发生龋坏的风险。因此,新生儿护理中需要关注到口腔的护理,从细节处给予新生儿关爱,保护新生儿健康成长。
一、新生儿不同阶段的口腔护理方法
1、新生儿时期的口腔护理
新生儿时期就是初生至28天,这一期间婴儿的口腔护理中,可在婴儿进食后给予少量温开水,以清洗口腔,避免食物滞留于口腔内导致病菌繁殖。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新手妈妈需要注重保持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应清洗双手和乳头,使用热水消毒过的毛巾擦拭乳头,再进行喂奶,尽量减少细菌。
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注意奶瓶与奶嘴的清洗,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后再使用。人工喂养时避免用橡皮奶头去顶婴儿的口腔黏膜,催促宝宝吸吮,以防损伤其口腔黏膜。把握适当的冲调的奶粉温度,可在喂奶之前在手臂上试一下温度,以保证温度适宜,避免奶温较高烫伤婴儿口腔黏膜。
2、长乳牙前的口腔护理
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6个月左右就会开始长牙,当然也会有长牙比较早的婴儿。长乳牙期间婴儿可伴随一些不适症状,如牙龈肿胀、发烧、疼痛等。婴儿口腔护理中应掌握和判断婴儿长牙的表现以及不适症状,进而提供有效的护理。
在长乳牙前婴儿的口腔护理中,婴儿家长或护理人员需要清洁洗净双手,准备好消毒过的棉签,以及淡盐水或温开水等。协助婴儿保持侧卧位,在其颌下围小毛巾或围嘴袋,以防止沾湿衣服。然后用棉签蘸淡盐水或温开水,擦拭婴儿口腔内的两颊部、齿龈外面,再擦拭齿龈内部与舌部。擦洗一个部位后,应更换一个棉签,注意棉签上不要蘸过多的液体,以防婴儿因将液体吸入呼吸道而造成呛咳、窒息等危险。擦洗过程中需要保证使用物品清洁、卫生,避免已消毒的物品受到污染。如果婴儿不合作,家长可轻轻拇指、食指捏婴儿的两颊,使其张口,必要时也可用勺子柄或筷子帮助撑开口腔,但注意用力轻柔,避免用力过猛损伤婴儿口腔。
3、长牙后的口腔护理
针对刚长出乳牙的婴幼儿,口腔护理中可用指套牙刷或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拭乳牙和牙床。
2岁以上的幼儿,家长指导孩子用淡盐水练习漱口,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
2岁半左右的幼儿,可选择儿童牙膏和牙刷刷牙。家长应指导儿童掌握刷牙方法,督促儿童每天按时刷牙,同时应定期检查儿童的口腔情况。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的牙齿萌出不齐、畸形或龋齿,应及时寻求专业口腔医生的治疗,以免错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幼儿口腔健康。
二、新生儿口腔护理有哪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用纱布蘸水清洁口腔
一些新手妈妈在新生儿口腔护理中,使用新纱布蘸取温水擦拭婴儿口腔黏膜,以进行口腔清洁。然而,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较为细嫩,纱布容易损伤口腔黏膜,而引起损伤。当发生损伤后,容易导致细菌、霉菌侵入繁殖,当霉菌生长繁殖于受损的口腔黏膜时,可出现一片白斑,即为鹅口疮。对此,正确的做法为在婴儿进食后可给予其温开水,能够发挥清洁口腔、滋润口腔的效果。如婴儿睡着无法喂水,可使用消过毒的棉签蘸水,轻轻地进行口腔清理。
误区二:对正常生理现象较为恐慌
很多新手妈妈很关注新生儿的成长,关注其口腔健康,而经常观察婴儿的口腔。当出现螳螂嘴、马牙等常见生理现象时,十分担忧和恐慌,听信别人的经验而采取各种方法去除,不仅未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婴儿的痛苦。螳螂嘴是指婴儿在哭的时候,可见嘴巴两边颊粘膜明显鼓起,其实是脂肪垫,能够帮助婴儿吸吮乳汁,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过于担心,婴儿长大一点后可自然消失。磨牙是齿龈上皮细胞脱离不完全而形成的,对婴儿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一般可在几天后自然消失,无需过于担心。
新生儿口腔护理关系着新生儿的口腔健康,需要新生儿家长提高重视。新生儿口腔护理,应以加强口腔清洁为主,注意入口卫生,避免口腔黏膜受损,以更好地维护新生儿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