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疾病也被称之为心血管内科,所涵盖的疾病通常有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肌病等,且中老年人患心内科疾病的概率十分高,具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需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心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与常识,学会重视与预防心内科疾病,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
一、心内科疾病的常见类型
1.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目前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且原因不明,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此种疾病的产生与遗传因素、肥胖、抽烟酗酒、过度紧张和嗜盐有关,早期此疾病并没有任何症状,在身体检查时会出现血压升高,伴随着头晕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一旦不能及时采取治疗,会直接影响了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2.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即为心梗,诱发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血液无法供应,会直接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其危害性较大。心肌梗塞前会有相应的预兆,如长时间心绞痛;部分患者过于劳累会感到全身疼痛,疼痛感会出现在后背、颈肩、牙齿等部位;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容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休克、晕倒等现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预防。
3.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心脏会在每分钟以60-100次频率有规律地进行跳动,而一旦心脏传导不正常,使其速率与节律的发生异常,则将其称之为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而有一部患者虽然心率严重失常,但是却没有症状,往往是在检查中才发现的。诱发因素一般为急性感染、吸烟酗酒、经常喝咖啡等造成的。
4.心肌病
心肌病也被称为是原发性或是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成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未定型等四类。
二、预防心内科疾病的知识
高血压疾病预防
(1)心理指导
心内科疾病的产生或多或少都与患者的情绪相关,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确保患者能保持平静的心境,避免患者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在遇到事情时,家人要尽可能地想办法让患者保持冷静,一般患者具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情,为身体健康起到奠基作用。
(2)休息活动层面预防
要想更好地预防心内科疾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时间工作与劳累,确保每天有8小时的充足睡眠。而对于从事需要注意力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视觉过度刺激的环境下的患者,更应该要适当地放松自我,调节自身的工作进度,从而确保自身的身体处于平稳运行状态里。还可以选择恰当的锻炼方法与放松方法,如散步、太极拳、音乐疗法等,通过活动让患者能起到降压的效果。
2.急性心肌梗死预防
心肌梗塞的预防十分关键,提前做好预防能有效控制心肌梗塞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作用,确保患者的健康。
(1)晨起两坚持
针对心肌梗塞患者,其一要坚持喝水。这是由于经过一晚上睡眠下人体水分已经流失,早起一杯水不仅能起到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效果,还能排除血液内的代谢物质,避免血管堵塞。其二坚持运动。早起的适当锻炼,能有效消耗体内脂肪,对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具有加速作用,达到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的效果。
(2)晚上三不要
其一不吃宵夜。晚餐尽量要清淡,且在晚饭过后要避免二次进食,通过此行为不仅能预防肥胖,还能避免高学业、高血脂的出现,从而避免血管出现堵塞问题。
其二,不要熬夜。长时间的熬夜会直接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造成交叉神经处于兴奋状况,极易引发血压升高。并且还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大量杂质沉积于血液中,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深了血管堵塞的风险。
其三,不要嗜烟嗜酒。饮酒会加重肠胃负担,对血管收缩造成刺激,致使血液升高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抽烟也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使血管狭窄与血液黏稠度增加,急需戒烟戒酒。
3.心律失常预防
(1)心理层面
心律失常的病人由于担心自身的病情难以得到好转,经常会伴随着恐惧与害怕心理,对此,家属要在与患者沟通下,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让患者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促使患者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避免精神与情绪紧张,从而加剧心律失常。
(2)饮食层面
家属要为患者提供丰富与充足的瓜果蔬菜,确保患者每天都有充足的营养,同时还要戒烟戒酒,并杜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3)休息与活动指导
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与剧烈运动,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4.心肌病预防
(1)饮食层面
针对心肌病的患者,要避免钠盐的摄入,家属要在日常生活的饮食中为患者准备一些富含高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清淡饮食。借此来促进心肌的代谢,从而不断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且还要少食用刺激性食物,秉持少吃多餐的方法用食,确保患者健康。
(2)心理层面
心肌病患者多数会伴随着忧虑、挫折等心理倾向,需要家属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与患者的心理交流工作,给予患者理解与关爱,让患者能在家属的陪伴下积极与病情进行抗争。
(3)休息与活动层面
心肌由于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损伤,病人活动及劳累必定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