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传输血液的重要动脉,当该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之后,血管腔内部会有闭塞和狭窄情况,血液传输量减少,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患者会有胸闷、胸痛的不适症状。这种心脏病统一都被称为是冠心病。
2.冠心病的病因分析
2.1年龄增长
年龄增加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功能逐渐减弱,这可能会损害心血管健康,从而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2情绪失调
长期的紧张和忧虑等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导致局部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相关疾病。
2.3饮食无节制
摄入过多高胆固醇、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会引起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进而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2.4寒邪入体
寒邪侵入体内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和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冠心病的发生。
2.5肾气不足
肾气不足可能导致体内生命能量的缺乏,从而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健康,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冠心病的中医辨证
3.1气虚型
气虚是由于元气不足所致,患者常常会感到身体疲乏、头晕眼花、夜间出汗以及体重减轻等症状。
3.2血瘀型
血瘀主要是指身体内的血液循环不畅或停滞,常见的表现有面色发青或暗淡、口唇呈现紫色等症状。
3.3痰浊型
痰浊是由于体内痰液和湿气过重所导致的,常见症状包括头晕、昏睡不醒以及记忆力减退等。
3.4阳虚型
阳虚主要是由于肾阳不足导致的,可能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
3.5阴虚型
阴虚是指由于津液不足或精血虚亏所引起的状态,常见的症状包括失眠多梦、头晕耳鸣以及腰膝酸软等。
3.6气阴两虚型
气阴两虚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液逐渐流失引起的,也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因此,患者通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畏寒肢冷以及出汗较多等症状。
4.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4.1中药治疗
中医角度认为冠心病主要是心脉痹阻导致的,需要使用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温阳散寒的重要来对症治疗。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丹参、红花和桃仁等。理气的中药有香附、柴胡和木香等。化痰的药物有厚朴、瓜蒌和薤白等。温阳散寒的药物则是附子、苏合香、桂枝。
4.2针灸疗法
冠心病患者可以采用针灸治疗方式,比较常用的穴位是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神门、郄门等穴,主要集中于四肢以及胸腹部、背部。在针灸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循经取穴的规律,选取邻近穴位以及具有经气会聚特点的穴位,主要以行气通阳、活血止痛为主。
4.3推拿治疗
患者除了日常接受治疗之外,也可以采用中医推拿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冠脉供血效率,减少心梗和心绞痛的出现。比如推扳胸大肌、弹拨极泉穴、擦测胸和揉内关等方式。
5.中医养生指导如何冠心病预防
5.1饮食调整
中医一直都十分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冠心病患者要在生活中及时调整饮食结构,以此来预防和改善冠心病。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跟饮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建议患者在生活中要多吃一些包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植物纤维的食物,减少对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肥胖的患者要少食多餐,减少晚餐摄入量。
5.2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跟精神和情绪有很大关系,比如情绪不稳定、精神压力较大,就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冠心病。因此中医建议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心态,随时保持情绪稳定,也不要过度的劳累,避免熬夜,通过稳定神思来达到怡情养性的效果。
5.3戒烟少酒
吸烟是造成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重要因素,因此冠心病患者绝对要戒烟。少量饮低度酒有助于促进血脉流通,但是患者不要和烈性酒,也不要喝浓茶、咖啡。
5.4适当休息
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多卧床休息,虽然该病发作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不宜在治疗期间过度劳累。尤其是在确诊心肌梗塞之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未来两周内的生活起居都由其他人帮助完成,甚至不能自己翻身,因为翻身也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可半卧床位,并循序渐进的在卧室内部酌情活动。
结语:
冠心病属于比较严重的疾病,但是通过配合中医治疗、中医养生,能够缓解相关症状,改善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