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危儿?高危儿随访有必要吗?家长是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孩子吗?很多家长在生完孩子之后被医生告知是“高危儿”,心里都感觉十分焦虑和恐慌,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护理孩子成长。今天我们就来解答疑惑。
1.高危儿的定义
高危儿指的是在胎儿期间、新生儿期间、生长发育期间存在对身心发育有各种危险因素的儿童,也有可能会发生危重行为发育疾病所以需要监护。因为各种因素引起的症状不同,因此并没有统一的症状。
高危儿可能存在血糖代谢紊乱、呼吸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血液系统异常、心血管异常、消化道异常等,
2.高危儿的常见高危因素
早产儿或者是出生体重比较低的胎儿。胎儿在宫内、生产时或者是产后产生窒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及颅内出血,新生儿存在高胆红素血症,有惊厥以及持续性低血糖情况。新生儿时期感染了比较严重的疾病,比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患有遗传病或者是遗传代谢性疾病,比如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先天愚型。孩子的母亲如果患有中度以下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或者是糖尿病、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等,孩子也属于高危儿。在健康体检过程中,经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其中有任何一条显示预警征象,或者是孩子的DST/DDST筛查的结果显示异常和可疑,也称为是高危儿。
3.高危儿随访的主要内容
对高危儿来说,第一次随访时间最好是在孩子出院后的第1-2周。纠正6月龄内每个月随访一次。7-12个月零的孩子每2个月随访一次。13-24个月龄的孩子3个月随访一次。24个月龄之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门诊医生可以根据随访的情况来酌情增减随访的次数。
随访过程中医生会询问孩子的既往信息,针对孩子进行全身检查,进行体格生长的监测和评价。会评估孩子当前的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情况,除此之外还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特殊的检查,比如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儿童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听力筛查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了解家长的喂养和护理情况,为家长提供疾病预防和早期发展的指导。针对孩子身体存在的异常情况进行早期识别和处理。
医学技术不断发展,高危儿的存活几率也会不断的提高。因为高危儿本身存在心理、认知以及运动等方面发育障碍风险,相比起健康儿童来说高危儿更需要来自家长和专业医疗的特别监测,配合做好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的高危儿随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存在行为发育障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孩子的致残风险,改善孩子的生存质量。
4.高危儿随访的家庭监测
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后被医生告知属于“高危儿”范畴,或者是经过家庭检测发现孩子符合任何一条高危儿条件,一定要到医院进行及时的随访检测和干预治疗。
家庭监测比如:1月龄时手脚经常打挺或用力屈曲、僵硬“有力”、头和手频繁抖动、整日哭闹、尖叫、或过分安静。2月龄时头后仰或扶坐竖头不稳。3月龄时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不注视人脸,不追随移动人或物品、逗引时不发言或不会笑、俯卧时不会抬头发言少,不会笑出声。6月龄时紧握拳不松手、不会伸手及抓物、不能扶坐。8月龄时听到声音无应答、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不会双手传递玩具、不会独坐。12月龄时不会挥手表示“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呼唤名字无反应、不会用拇食指对捏小物品、不会扶物站立。18月龄时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不会按要求指人或指物、不会独走、与人无目光对视。24月龄时有意义的语言、不会扶栏上楼梯或台阶、不会跑、不会用匙吃饭。30月龄时兴趣单一、刻板、不会说2—3个字的短语、不会示意大小便、走路经常跌倒。36月龄时不会双脚跳、不会模仿画圆、不能与其他儿童交流、游戏、不会说自己的名字、其他运动心理行为偏离(吸吮手指或异食癖、睡眠障碍、过分依赖、屏气发作、性格孤癖或暴躁、语言障碍、多动症、神经性厌食症等)原则上,具有上述任何一项或多项高危因素,纳入高危儿管理。对高危因素不明的0至3岁儿童,还可通过高危儿筛查进一步识别。
总结:
大部分的高危儿其实都能得到完全健康的生长发育,因此家长朋友不要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在生活中只有足够的重视,正确识别高危儿,定期做好随访,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就能够及时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的生长轨道,实现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