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危重病人需要紧急输血,而血库缺血需要采血的情况下,很多爱心人士都会积极响应。“抽我的,我的是万能血……”。那么真的有“万能血”吗?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血型与输血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血型?
在输血前,我们需要对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进行检测,遵循“同型输注”的输血原则,寻找与受血者血型相同的血液制品。那么,什么是血型呢?血型狭义的来理解指的是红细胞上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说是高等动物和人类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各种血浆蛋白的抗原型别。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43个人类血型系统、376种血型抗原。常见的血型系统有两种,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分为A型血、B型血、AB型血和O型血;此外RH血型系统分为RH阴性血和RH阳性血,RH阴性血少见,被称为“熊猫血”,而我们常说的“万能血”,指的是O型血。
二、交叉配血
血型检测是输血前的必要步骤,目的是明确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受血者和献血者血型相同就是为了避免发生溶血等输血不良反应,但仅仅是血型相同也不能直接输血,还要排除血液中不完全抗体的影响。这就需要输血前,要进行受血者和献血者的交叉配血。交叉配血试验,是指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悬液,同时进行凝集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包括主试验和副试验两种。前者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作试验以发现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的抗体。又称直接配合或主侧配合;后者则用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作试验以发现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不合抗体,又称间接配合。其目的是验证供者与受者ABO血型鉴定是否正确,防范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此外,也可检出ABO血型系统的不规则凝集素以及发现ABO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交叉配血试验有多种方式,如盐水法、胶体介质配血法、抗球蛋白法、聚凝胺法等。输血时不仅要鉴定ABO血型和Rh血型,即使输入同型血,或受血者再次接受同一供血者的血液,都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三、输血
输血,临床有输全血与输成分血之分。全血包含了血细胞、血浆在内血液的全部成分,是一种混合型的样品。输全血顾名思义就是将献血者的血液采集到具有抗凝剂的血袋中,血液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输入受血者体内的输血方式。成分输血就是将献血者的血液进行物理或者化学方法的处理,将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血浆及血浆蛋白成分加以分离、浓缩以提纯,然后再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将需要的成分输入受血者体内的输血方式。成分输血主要种类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白细胞。目前临床多提倡使用成分血输血而不是全血输血,原因在于成分输血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可按病情选择输血,缺啥补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对于血液保存来说更方便,也能有效节约血液资源。
四、“万能血”不万能
O型血是指人红细胞表面没有A和B型抗原,他们的血清对两种抗原都会产生抗体。在过去某一个特定时期,人们只认识到ABO血型系统的重要性,认为O型血的红细胞上没有A和B抗原,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因此,若在受血前有将送血者血液中的抗体分离的话,O型血的人被认为是“全适捐血者”,或“万能献血者”,将AB型血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我们认识到O型血人的血浆中是存在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这些抗体还是能够与其他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的。因此,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患者,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同理,将AB血型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也是不科学的。我们遵循的输血原则是同型输注,即使在特殊紧急救命情况下也应少量适用。但这两种称谓不够严谨,真正意义上的“万能血”是不存在。
五、小结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从采血、检测,到保存、运输,最后安全地输注到患者体内,这是一个严谨且复杂的流程。在输血前,需测定输血的相容性,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交叉配血的两侧均无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主侧无凝集反应,次侧出现凝集反应,为配血基本相合,在紧急情况下才可输血,但要特别慎重,不可输得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以上就是今天带给大家的血型与输血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