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们正沉浸在假期的喜悦时,让很多孩子家长谈之色变的手足口病也悄悄来袭,每年的5-10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为了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共同来关注手足口病。
什么叫“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最为常见。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口痛,厌食,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痊愈,少数重症患儿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出现神经系统的一些并发症,例如嗜睡、精神差,还有一些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心跳、呼吸加快,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的表现,所以建议宝妈们尽早到医院就医。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6个月到5岁的,因为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是母传抗体,大部分有保护,发病较少,但是6个月以下得了手足口病,重症的比例比较高,一定要尽快就医。对于6-12个月龄的儿童,EV-A71灭活疫苗优先接种,可以早期预防,但是这个疫苗只能让宝宝对EV71产生免疫力,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不会产生交叉免疫,所以说,并不是打了疫苗就一定不会得手足口病。而且同一个孩子有可能会多次感染。
由于手足口病的皮疹多种多样,如何判断?有一个小口诀告诉宝爸宝妈们:“四部位”: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不像”: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而让手足口病的宝宝,比较受罪的症状有哪些呢?我也来告诉大家:1、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的宝宝;2、口腔溃疡的疼痛,会导致宝宝拒绝进食,还会流口水导致宝宝出现口周湿疹;3、在病后2-4周可能会出现手脚脱皮的现象,一定要加以观察,避免感染。
那么孩子们又是怎么得的呢?我们首先要知道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它的传播途径,可以经胃肠道(粪-口传播)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餐具、奶具、衣物以及床上用品等传播。易感人群: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那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我们如何来护理呢?首先说一下皮疹的护理,一般手足口病的皮疹,典型特点是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但柯萨奇病毒A6和A10等感染引起的皮疹是可能会有疼痛和痒感的,太痒的可以适当涂炉甘石剂。宝宝也可以正常洗澡和换洗衣物,正常接触水和肥皂,但前提是宝宝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要将宝宝的指甲剪短磨平,避免抓破水泡;还有二胎家庭,一定要做好隔离,两个宝宝吃的、玩的不要混在一起。必要时可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宝宝使用过的物品,75%酒精不能杀死手足口病病毒;口痛的宝宝三餐不要吃太热的,尽量选流食;如果宝宝出现发热症状,宝爸宝妈也不要惊慌,一定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情况,超过38.5℃,可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对于口腔疼痛剧烈伴有高热的宝宝,满6个月的宝宝,建议服用布洛芬制剂,既可以退热,又可以镇痛。
手足口病的暴发,在空间上并没有什么特点,并不存在地域性,但是在时间上可能会有高发期,一般在夏秋交替阶段,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因为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1、勤洗手 有效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无论大人还是宝宝,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洗手,大人处理完宝宝的纸尿裤后也要洗手。
2、勤通风 在天气好的时候,经常开窗通风,减少室内病毒停留。
3、勤消毒 宝宝的奶具、餐具、玩具用完后要清洗干净,最好用开水煮沸或消毒柜进行消毒。
4、勤晒太阳 宝宝的衣物和被褥等物品要经常晾晒。
5、吃熟食 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6、远离病人 避免宝宝与患有或疑似手足口病的宝宝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比如超市、室内游乐场等。
7、接种疫苗 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A71疫苗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和轻症病例。
8、强健身体 应保证给予宝宝充分的营养、足够的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