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开展药学科普 关注合理用药

时间 :2024-07-24 作者 :王金莲 来源:莒南县汀水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想象一下,当你生病了,医生给你开了一些药。你知道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的?我们要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关乎到我们的健康。

1、药物分类

1.1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

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抗菌药物:用于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例如,青霉素、阿昔洛韦和氟康唑分别用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

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发挥作用,如顺铂、环磷酰胺等。

心血管系统药物: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包括降压药、降脂药、抗心绞痛药等,如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和硝酸甘油。

神经系统药物: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镇静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如地西泮、卡马西平和氟西汀。

内分泌系统药物:用于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药物等,如胰岛素、甲巯咪唑。

1.2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

药物也可根据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此分类方法可理解药物的化学性质、生物活性。例如:

青霉素类: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如头孢氨苄、头孢噻肟。

磺胺类药物:具有磺酰胺基团,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

类固醇类药物:包括天然和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

1.3根据药物的用途分类

根据药物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如抗生素、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等。这类药物通常用于治疗需要专业指导的疾病,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适用于轻微或常见疾病的自我治疗,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这类药物安全性较高,但也需遵循说明书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2、药物剂量与用法

2.1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是指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服用或使用的药物,药物剂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过低的剂量则会导致治疗无效,而过高的剂量则会引发毒性反应或不良事件。因此,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或药物说明书中的剂量指示服用药物,不随意调整剂量。

2.2 药物用法

药物用法指的是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和途径,包括给药时间、频次、途径等。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外用、吸入等,每种途径都有其适用的药物类型和注意事项。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药物需在饭前或饭后服用,以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或确保药物吸收效果。注射药物则常用于需要快速起效或不能口服的情况下,外用药物如乳膏和眼药水则用于局部治疗。

3、药物中毒与急救

3.1催吐

对于已经口服但尚未完全吸收的药物,可以通过催吐的方法将其排出体外。常见的催吐方法包括用手指刺激咽喉部或服用吐根糖浆。然而,催吐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因不当操作引起误吸或其他并发症。

3.2洗胃

如果药物已经进入胃内,可以通过洗胃的方法清除胃内的药物。洗胃的方法包括通过胃管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胃腔,将胃内的药物冲洗干净。洗胃应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由专业人员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3.3解毒剂

针对某些特定的药物中毒,可以使用解毒剂来减轻中毒症状。例如,乙酰胺用于解毒过量服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而阿托品则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救。解毒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用或滥用导致不良后果。

3.4支持治疗

在进行上述急救措施的同时,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治疗,如静脉补液、维持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以保障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必要时,还应进行心肺复苏等生命支持措施。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