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有大小,而麻醉无大小。每年无数人使用麻醉进行手术,但绝大多数人对麻醉知之甚少。麻醉不只是简单地打一针,它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内容复杂的工作,在医疗过程中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打上麻醉药,从麻醉起效开始,到术后苏醒,麻醉医生一直在全程为病人保驾护航。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麻醉吧!
一、麻醉全过程怎么进行的?
1、术前注意事项:
(1)先戒烟:如果是择期手术,那些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进行全麻手术建议先戒烟一个月,非全麻也建议戒烟两周。充分戒烟有助于减少麻醉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术后康复。
(2)再调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肺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且长期服药的患者,术前一定要告诉主治医师和麻醉医师,根据医嘱调整药物或停止使用某些药物,防止影响手术。
(3)严禁食:手术麻醉前,前一天晚上12点以后要严格禁食禁饮。如果手术等待时间长,护士会为患者输少量液体以维持机体需要。
(4)评风险、定方案:手术前一天,麻醉医生会到病房对患者进行麻醉前访视,询问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饮食起居习惯、既往慢性病史、手术及用药史、药物食物过敏史等,并结合患者以前是否对某种麻醉药物出现过过敏或抵抗等问题,制订针对个体的的个性化麻醉方案。如果发现患者身体状况存在问题、或处于某种疾病发病期以致严重增加麻醉手术风险的情况下,麻醉医生有权叫停手术并提出下一步需要完善的方案。
2、术中监测、处置突发
手术期间,患者经由麻醉药物的引导进入无觉状态,麻醉医生会一直在旁边进行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评估患者身体状态,根据患者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基础身体指标,和当前手术部位及出血情况,对麻醉深度进行动态调整。
手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有人说,手术是治病,麻醉是保命,一旦出现突发状况,麻醉至关重要。在非全麻期间,当患者受到麻醉药物影响而出现自主呼吸暂停时,麻醉医生需要及时引导患者进行气道的建立,使用相关设备支持患者呼吸正常进行,防止出现血氧供给不足。
当出现大出血、血压异常波动以及心律失常等突发情况,更需要麻醉医生及时采用相应干预方式,帮患者尽快稳定生命体征,确保顺利度过手术阶段。
3、术后唤醒、帮助镇痛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与其他医护人员一同将患者送回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在术后麻醉苏醒期,医生会对患者情况进行合理评估与分析,同时唤醒患者。当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后,麻醉医生会询问患者感受,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康复要点。
有些患者对疼痛很敏感,或者特别疼的手术,医生还会利用镇痛药物帮助患者缓解术后出现的疼痛,如“神经阻滞镇痛”、“静脉镇痛泵”等,这些治疗技术都能很大程度地缓解术后疼痛。
二、为什么有些手术要全麻,有些是局麻?
麻醉种类要根据具体病情和种类决定,也考虑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比如体表的创伤或肿瘤,手术时多选择局麻,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使被注射部位的局部神经被暂时麻醉,对各脏器影响小,但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会有恐惧感,也会因为手术中过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不适。但对开胸、开腹等大手术而言,全麻后人的意识是消失的,不会感到恐惧,因此,全麻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三、有人说,麻醉会影响智力,这是真的吗?
不少人认为麻醉会影响智力,导致智力下降。这个我们完全不用担心。
麻醉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全麻药可以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手术麻醉使用的药物一般是通过局部麻醉、静脉麻醉或全身麻醉来实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目前所使用的麻醉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可逆的,对人体影响极小,术后可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并不会对记忆力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有些副作用可能会在麻醉后产生,如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等,这些副作用通常是短暂的。
虽然麻醉药物本身不会导致智力下降,但手术因为其创伤性及恢复过程的疼痛、担忧等,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感知等有一定程度的暂时影响,与麻醉药物的使用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