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临床中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疾病,发病之后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多人对于高血压这一疾病存在着认知误区,接下来就让本篇文章为大家梳理一下常见的7大误区。
1.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
一些高血压的病人错误的认为,只要服用降压药物之后,血压指标恢复正常范围就意味着疾病已经康复,因此就会停止服用药物,但是这样会导致血压再次升高,对于身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功能产生损伤。
其实高血压分为继发性以及原发性,继发性的高血压一般是由于一些疾病导致的血压升高,在治疗之后就能够让血压恢复正常,而原发性的高血压往往是不能治愈的,一旦发病之后,需要终身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中并没有根治高血压的方法,因此需要确诊之后能够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不能擅自的更改药物的剂量,更不可擅自停药。
2.改变生活方式没有多大的意义
一些高血压的病人认为在疾病确诊之后需要遵医嘱规律的服用药物,并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也能够控制血压,但实际上,高血压的诱发因素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导致的,例如经常酗酒、吸烟、高钠低钾饮食、精神压力大、缺乏锻炼等,都会加重疾病的程度,因此,改变生活方式对于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否则很难长期的维持稳定的血压状况。
3.频繁的更换高血压的治疗药物
很多病人在用药几天之后并没有看到明显的降压效果,就会要求医生更换药物,或者在听到身边人服用了某种药物降压效果理想之后,就擅自服用药物治疗,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情况。每个人血压的诱发因素、个人体质、合并的疾病以及药物的耐受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用,此外,大部分降压药物只有在用药之后的2~4周才能够逐渐起效,因此在几天之内是并不会有明显效果的,需要坚持用药。
此外,有些病人在生活中用药的时间并不规律,有时也会忘记用药,这样也是比较危险的,医生会根据药物的半衰期为病人制定用药方案,因此若是没有规律用药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发挥出药物的作用,甚至会诱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4.血压下降的越快越好
除了具备高血压危象的人群之外,都需要缓慢的进行降压,让血压在4~12周之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若是血压下降的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很容易让已经适应了高灌注压的身体由于血压迅速下降而产生头晕的症状,若是下降的过低的情况下,还会对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诱发脑卒中疾病,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5.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态,无需在意
很多人会错误的认为人们在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会出现高血压的症状,这是老年人群的常态,因此并没有对疾病产生重视。其实高血压这一疾病并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只要血压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就需要积极的接受治疗。此外,虽然高血压这一疾病群以中老年为主,但是并不代表年轻人不会出现这一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压力导致高血压疾病向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因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需要积极的预防并治疗高血压这一疾病。
6.一次血压过高就是高血压
很多人在某一次测量血压过高就担心自己出现了高血压的疾病,其实睡眠不足、饮食变化以及精神状态也会导致血压出现一过性的升高,只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值均高于正常,(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才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7.没有症状就不代表出现高血压
高血压会导致病人出现头晕、头痛、头胀等各种不适症状,有些病人的病程比较长,身体已经适应了症状,因此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但是这并不代表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若是发生了脑梗死、心肌梗死、脑溢血等并发症的时候已然为时已晚,因此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高血压,一旦确诊时候需要积极治疗,不能掉以轻心。
希望在经过了本篇文章的梳理能够让大家走出高血压的误区,正确的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