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医疗领域,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辅助输液技术。它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需要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了便捷、安全的输液途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深知PICC置管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维护患者生命通路中所承担的责任。本文将从护理人员的角度,科普PICC的相关知识,以期提高公众对PICC的认识和理解。
二、PICC的定义与优势
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静脉(通常为肘部静脉)穿刺置管,将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输液方法。与传统的输液方式相比,PICC具有以下优势:
避免反复穿刺:PICC置管成功后,可长期留置体内,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减少药物刺激:将药物直接输注到血流量大、流速快的中心静脉中,减少了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和损伤。
降低感染风险:PICC导管采用高级硅胶材料制成,质地柔软、耐老化、使用时间长,且导管全长放射显影,便于观察和定位,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适用于多种治疗:PICC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输入有刺激性的药物或高渗、黏稠性液体的患者,如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
三、PICC置管的护理要点
导管维护:
每周1-2次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确保导管通畅。使用10毫升以上注射器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如果持续输液12小时,应再冲管一次。对于输营养液等黏稠的物质,输血前和输血后都要冲管。
输液接头每周更换一次,PICC管上的肝素帽也要每周换一次,如有血迹要及时更换。这有助于预防感染和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第一个24小时、每周在无菌条件下更换敷料一次,同时观察伤口情况。换药时自下向上轻轻拆除敷帖,避免牵拉导管。
穿刺部位护理:
日常应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周围的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导致贴膜黏贴不牢应及时回医院更换,以防细菌滋生。
患者出院后每日测量并记录上臂臂围并密切观察导管处皮肤有无发红、疼痛、肿胀及渗出,穿刺点周围有无硬结,如渗血、渗液、感染及出血倾向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切不可自行拔管。
活动与休息:
带有PICC导管的一侧手臂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从事一些一般的家务活动,但要避免提重物和做引体向上运动,避免过度牵拉置管侧上肢。
置管侧上肢避免过度屈伸或持重剧烈活动。
带管期间可洗淋浴,但避免盆浴。淋浴前需用保鲜膜保护好置管处,可在局部裹软布,外裹保鲜膜缠绕,再以胶布封住上下口。
观察与记录:
定期观察导管的固定位置以及导管的流通性、患者对敷料是否有过敏等情况。
记录PICC导管体外刻度,一般外露长度为3~5 cm,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到医院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导管。
特殊情况处理:
患者感冒时,应该戴口罩换药避免增加感染。
导管体外部分呈S型弯曲,将透明膜贴到连接器翼形部分的一半处,使导管体外部分完全置于贴膜的无菌保护下,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活动时牵动。
四、PICC置管的延伸服务
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护理人员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PICC置管的延伸服务。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践:
健康宣教:通过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向患者和家属普及PICC置管的相关知识包括置管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以及日常护理方法等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和医院也可以开展上门PICC置管护理服务。
心理支持:PICC置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结语
PICC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输液技术为需要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了便捷、安全的输液途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PICC置管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拓展PICC置管的延伸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温馨的护理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管”怀备至的呵护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