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低血糖症也称低血糖反应,是指血浆中葡萄糖水平降低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一组综合征。通常情况下,对于低血糖的血糖界限,通常以正常成人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低于3.9mmol/L为标准,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和神经源性低糖症状。
葡萄糖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能量以维持体内平衡的重要底物。低血糖急性发作时,机体会出现症状性应激反应,例如心慌、出汗、发抖等;同时,由于人体的脑细胞几乎完全由血液中的葡萄糖提供能量,因此低血糖对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也是最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思维减退、嗜睡甚至癫痫发作等相关症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会诱发机体过度应激反应,认知能力开始恶化,即出现低血糖意识受损综合征。低血糖还会引起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障碍、机体炎症反应,进而造成机体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二、临床表现
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从神经表现方面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如心慌、乏力、饥饿感、四肢乏力、出冷汗等;另外一类为神经源性低糖表现,也称为脑功能障碍表现,如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抽搐、嗜睡、昏迷等。同样都是低血糖反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成人低血糖的症状一般比较典型,老年人低血糖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或“癫痫发作”。幼儿低血糖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易激惹、哺乳困难、好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噩梦易惊、遗尿等相关表现,如果对低血糖相关知识不了解,往往容易被家人忽视而引发严重后果。
三、病因分析
1. 药物性低血糖 多数因为口服降糖药物过量所致,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注射胰岛素不当所致;还有其他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2. 反应性低血糖 主要指餐后2-4小时出现的,血浆葡萄糖浓度降低,可伴有头晕、心悸、抽搐、出汗等症状,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则症状缓解,通常是功能性反应,而非病理性改变。
3.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指各种原因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包括肾上腺组织破坏、肾上腺皮质发育异常或肾上腺类固醇合成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患者可有空腹低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示低平曲线。
4. 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指因胰岛β细胞瘤或β细胞增生造成胰岛素分泌过多,进而引起低血糖症;其胰岛素分泌不受低血糖抑制。胰岛素瘤典型的临床表现是whipple’s三联征:①自发性周期性发作低血糖症状、昏迷及其精神神经症状,每天空腹或劳动后发作;②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 ;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消失。
四、治疗
有研究表明,对住院的低血糖症患者进行专业的病因分析,发现胰岛素瘤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引起低血糖的病因,其次为药物性低血糖,相关研究表明,药物性低血糖为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低血糖症的主要病因,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瘤为引起低血糖症的最常见病因。对药物性低血糖患者,平时要多加注意降糖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方法,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由于临床表现常常早于肿瘤的发现,故而胰岛素瘤早期常常易被误诊为癫痫以及其他精神或神经疾病。因此对有症状的胰岛素瘤患者,诊断明确后,建议尽早手术治疗,且原则是尽可能切除完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与医院和社区的未来死亡率有关,估计风险增加 50%至600%。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对患者的心理及社会、经济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正确诊治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