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反复肚子疼,不愿去学校,每天在家打游戏,聊天,手机不离手或者再严重一些伴有自伤及消极自杀观念,家长内心焦灼不安,不停询问医生:“大夫,您看,我的孩子怎么啦?不去学校以后可怎么办呀?是不是青春期叛逆呢,会不会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好了呢?”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如何去判断孩子是叛逆还是真的生病了呢?
青春期叛逆出现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且不平衡的阶段,这些特点导致青春期叛逆的出现。
从生理发育特点方面来讲,青春期孩子控制情感的边缘系统发育较快,负责理智思考的前额叶发育相对缓慢,身体的发育及激素水平的急剧升高,导致青少年情绪冲动且容易发脾气,对异性开始感兴趣,并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内心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从心理发育特点来讲,青少年时期需要完成三大心理任务:分离个体化,自我同一性形成,亲密感建立。三个任务如果顺利完成,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阻碍和挫折,孩子将会出现不同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分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与照顾者从心理上分离,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意志。正常表现是: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会和父母顶嘴,不再对父母的意见顺从,有的事情上十分坚持己见,而且不再想告诉父母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如果独立意志发展不顺利,孩子难以与父母分离就会出现不想去上学、一到学校就想家,想妈妈、难以适应学校的环境,反复出现腹痛,头痛或心悸气短等症状。
2自我同一性形成:指个体内在统一、稳定的自我认同状态。是指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的自我发问和回答。正常表现是:孩子虽然会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感到不开心,但是通过调整可以很快从痛苦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逐渐完善自我,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如果孩子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我价值充满否定和怀疑,严重者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及行为,甚至出现自残自伤情况。
3亲密感的建立:指家庭内外发展亲密关系的需要,包括爱情,友情,亲情的发展和建立。正常表现是:青春期孩子对同伴的信赖会比对父母的信赖更多,开始对异性关注。他们比儿童期更加注重自己的穿衣举止,也更在意他人的评价。如果这一任务发展受挫,孩子可能出现不愿与同龄孩子交往,对自我形象不在意,每日沉浸在游戏虚拟世界中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形成手机依赖及网络成瘾。
家有青春期叛逆孩子,家长如何去应对?
简.尼尔森(JaneNeslen)在《正面管教》中描述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心理需求:寻求关注,获取权利,报复父母,自暴自弃。当父母难以接受孩子表达出来的攻击性,反过来用严厉的言辞(如“不能和父母顶嘴”)甚或是暴力的行为(对孩子施以躯体惩罚)来打压孩子,以维持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不仅会损伤良好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拒绝沟通,甚至会造成孩子自尊心受挫,学业表现不佳,人际关系敏感,无法顺利完成青春期三大心理任务,从而出现上述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足够好的父母应在亲子关系中更加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识和愿望,肯定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接纳孩子,允许他们不足。看到孩子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作为一个容器去接纳并消化孩子的消极情绪,以帮助他们幸福快乐成长。
青春期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适应的不顺利,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适应障碍、游戏障碍等,家长和青少年都需要对此警惕。当察觉孩子有心理问题的苗头出现时,家长最好能带孩子去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那里进行及时的评估和预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