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烧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面对孩子的发烧,运用抗生素,退烧药等,小儿发热仍反复出现退而复升的情况,许多父母常常为此感到无助和焦虑。中医是如何认识小儿发热呢?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热分为两大类: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热,通常为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正邪在肌表相争导致。内伤发热,多有七情、劳倦等内伤,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肌肤腠理薄脆,调护失当易感受外感风寒六淫之邪,感邪后易传变,而小儿常见的发热,多以外感发热为主,又因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东汉医圣张仲景先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以六经辩证为主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伤寒杂病论》,其中113首方剂以治疗外感发热为主。经方是依据症状反应辨六经方证,无论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无论是传染病还是常见病,辩证论治,据证施方,效如桴鼓。小儿生理上阳既未盛,阴又未充,“稚阴稚阳”特点,病理上发病突然,传变迅速,小儿“肉脆、血少、气弱”,用药上用量易小,口感要好,顾护脾胃,慎用苦寒泻下药,经方组方严谨,特点是“普、简、廉、效”,药味少效验快非常适合小儿。
中医外感发热的原理,太阳经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包括皮毛、肌肉,皮下的水液,当体表腠理毛孔开泄失常之后,感受外邪,为了将肌表的外邪驱赶到体外,通过鼓动身体中的水液将外邪发汗形式带出体外,机体出现恶寒、发热、全身肌肉疼痛、鼻塞、流涕、咽干咽痛等表现,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很好的总结了太阳病的主要症状要点,可以通过汗法即发汗形式将外邪排出肌表,汗法是中医治病八法其中之一。
下列列举几个常用的经方:葛根汤、桂枝汤、小柴胡汤。
一、葛根汤:
条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使用依据:发热,无汗,恶寒,或头晕、头重、头痛、或身体困重,或颈项、腰背酸痛或紧痛,脉浮有力,发热、项背病位在太阳经,脉有力可除外三阴证,葛根汤由桂枝汤。麻黄汤化裁,组成:葛根、麻黄、桂枝汤内取的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去杏仁,并换用和重用葛根形成葛根汤,方中葛根解热生津液为君药,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药,芍药、甘草养阴生津,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生成津液使汗出有源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效。
实例:2019年11月,男孩,11岁,发热恶寒3小时,体温最高39.6℃,头晕,肩背痛,无汗,无咳嗽,无呕吐,无腹泻,纳欠佳,二便正常。葛根汤一剂,葛根12,麻黄6,桂枝6,白芍6,生姜6,大枣6,炙甘草6,服用1一剂后体温降正常。
二、桂枝汤:
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孩子本身容易出汗,为何还要使用桂枝汤给宝宝发汗散寒?中医治病强调扶正驱邪,素来体质偏弱,自汗、盗汗的孩子,因为阳气虚弱,失去阳气卫外的防御功能,导致汗液自行外泄,受寒初期容易发热,出汗、怕风恶寒,就可以服用桂枝汤,既能促进散寒,同时又能借助谷物之气调和脾胃,调和营卫,使气血运行通畅后,身体自汗情况自会消减。服用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温服桂枝汤后,喝热稀粥,喝完后盖上被子小睡,使身体微微出汗,能将药效发挥更好。
三、小柴胡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表邪后不只在肌表,会随之深入体内,易入少阳经,小儿有表证症状还会有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表现,此时不适合发汗,不适合攻下,只能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仅有七味药,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功效和解少阳,和解表里以调和营卫,调和肝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
经方药味少特点符合儿科精准用药的要求,所以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