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对它都不够了解。我们可能经常会在肿瘤科患者的手臂上看到一个长长的导管,这个就是PICC导管,全名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具有安全、方便、创口小、感染率低等优点,对于很多患者来说,PICC导管是维持患者生命的“生命线”,是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为了解开大家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PICC导管的科普小知识,希望为大家提供有效帮助。
一、PICC的原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是由硅胶或聚氨酯制成的,是一条具有柔韧性的导管。PICC导管从人体体外的外周静脉进入,通过贵要静脉、头静脉、肱静脉和肘区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在肘前折痕处或下方的分支),之后再将头端推进到右心房与上腔静脉(SVC)的交界处或上方。
二、PICC的功能有哪些
可以通过这条PICC导管,向患者输注高浓度营养物质、血液制品、药物等,在导管的作用下可以直接输入至血流量大且血流速度快的上腔静脉中。在PICC导管的支持下,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患者外周静脉血管的损伤,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三、PICC的优势有哪些
在PICC导管的支持下,能够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快速便捷的优点,实现“无痛输液”的目标。PICC导管对人体的创伤很小,感染率很低,而且患者能够自由活动,保证患者正常进行日常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利用PICC导管,可以起到保护患者外周静脉血管的作用,能够降低各种刺激类药物外渗造成的血管损伤。另外,由于深静脉的血流量大和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稀释化疗药物,减轻化疗药物对患者其他静脉的刺激和损伤。
四、置管后应如何处置
在患者置管后,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X光片等方式,确认导管尖端的位置。如果导管没有达到相应的位置,就需要重新进行调整,确保达到正确位置后再用药。另外,很多患者比较关心什么时候能将导管拔出,实际上,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条件下,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考虑是否拔管,如果患者的治疗周期已经结束,就可以拔出导管了。
五、在置管后应该如何进行护理
在PICC导管的留置期间,并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做饭、洗碗、扫地等。但是要控制手臂的使用强度,可以做一些弯曲、伸展等简单的运动,但是提重物不要超过3kg,也要避免肘部关节剧烈运动,不要将袖口束缚过紧,避免用力拄拐。适当对置管侧手臂进行活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晚上睡觉时,患者要注意不能压迫穿刺肢血管。在换衣服时,要注意不能将导管勾出或拔出。在穿衣服时,要先穿置管一侧的手臂,之后在穿其他部位。在脱衣服时,也要先将置管一侧的衣物褪去;另外,在居家护理期间,患者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至少要每周进行一次维护。如果贴膜受到污染或者发生脱落等现象,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更换。最后,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淋浴,但是要做好相应的保护,要注意不能游泳,也不要在置管一侧的手臂测血压或静脉穿刺。
五、置管后注意要点有哪些
首先,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如果穿刺部位或周围出现发红、肿胀、疼痛、脓性分泌物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诊。也要保护好导管外露的接头,避免发生损坏。注意避免随意变动固定的导管位置,否则有可能造成导管损坏或将导管拉出体外。同时,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如果发现PICC导管有处有渗血或被水浸湿、接头松开、断裂时,不要过于紧张,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如果置管周围的皮肤出现了红肿、皮疹等现象,患者也要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评估皮肤状况。
总而言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守护患者的生命线,在PICC导管的支持下,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