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是指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等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药物过敏的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药物或其代谢物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产生抗体或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
1.常见的药物过敏类型和症状
药物过敏的类型和症状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用法、个体的敏感性和遗传因素等。根据反应的时间和机制,药物过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Ⅰ型反应:又称即发型反应,是最常见也最严重的一种药物过敏,发生在接触药物后15分钟至1小时内。主要涉及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胰岛素、血清等。主要症状有荨麻疹、皮肤瘙痒、喉头水肿、哮喘、低血压、休克等。
Ⅱ型反应:又称细胞毒性反应,是由药物或其代谢物与人体的细胞表面结合,导致细胞被免疫系统破坏的反应,发生在接触药物后几小时至几天内。主要涉及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甲状腺素、利尿剂等。主要症状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
Ⅲ型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反应,是由药物或其代谢物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或组织中,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发生在接触药物后几天至几周内。主要涉及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金制剂、肝素等。主要症状有药物热、关节痛、肾炎、血管炎等。
Ⅳ型反应:又称迟发型反应,是由药物或其代谢物激活的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发生在接触药物后几天至几周内。主要涉及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抗生素、抗惊厥药等。主要症状有接触性皮炎、药疹、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等。
2.如何预防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用药:在使用药物之前,应向医生或药师咨询药物的成分、作用、副作用、禁忌、相互作用等信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时,应按照医嘱或说明书的指示,控制药物的剂量、频率、时间和途径,避免过量或长期用药。在使用药物后,应注意观察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停药或换药。
避免交叉过敏:交叉过敏是指对某一种药物过敏的人,也可能对其他结构或功能相似的药物过敏的现象。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过敏。因此,对已知过敏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其相关的药物,或在使用前进行皮试或血清试验,以判断是否存在交叉过敏的风险。
记录过敏史:对已经发生过药物过敏的人,应详细记录过敏的药物名称、用法、剂量、时间、症状、处理方法等信息,并将其告知医生或药师,以便在今后的用药中避免再次接触过敏的药物。此外,也可以佩戴过敏提示的手环或项链,或者在手机或钱包中放置过敏提示的卡片,以备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救治。
增强体质:药物过敏的发生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因此,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是预防药物过敏的重要措施。要做到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食物过敏。要适当运动,增加体力和耐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排除体内毒素。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的平衡。
3.如何处理药物过敏
如果出现中度的药物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水肿、哮喘、腹泻、呕吐等,应该立即就医,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可能需要使用一些激素、支持性药物等,控制炎症和感染,防止病情恶化。
如果出现重度的药物过敏症状,如过敏性休克、严重的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昏迷等,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氨茶碱等,维持生命体征,防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