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都会崇尚西医,认为西医起效快、治疗效果好。其实,中医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对大多数疾病都能够进行有效治疗。在中医治疗范畴中,中药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合理使用中药能够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包括中药的用量、用药人群以及用药禁忌,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相关知识,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
中药用量知识
在服用中药治疗疾病时,中药的用量是需要患者把控的。
首先,中药的用量需要与季节挂钩,根据季节、天气、气候等因素来决定中药用量。在北方城市,冬季的气候较为寒冷,人体排汗量较少,可以适当多用一些温补、发汗解表的中药,让人体能够更有效地排汗;在南方城市,气候较为炎热,人体出汗量较多,并且湿气重,如果需要使用发汗解表的中药,则应当尽量减少用量。
其次,中药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判断,应当遵循达到治疗目标的最小剂量。比如,在患者出现某些疾病之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其开具能够起到治疗效果的最小剂量,尽量减少过量使用药物的情况,因为中药同样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不良反应。最后,如果是一些作用峻猛或毒性作用强的药物,应当严格遵循药物的最低使用剂量,避免超量使用。
中药用药人群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注意用药的人群,根据用药人群来决定药物的使用内容。
如果患者属于阳脏体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体热引起的疾病,此时不建议使用温热类型的药物,可以适当多用一些寒凉类型的药物帮助患者调理体质。
如果患者属于阴脏体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体寒引起的疾病,此时可以适当多用一些温热类型的药物,而寒凉类型的药物应当尽量避免。
如果患者属于平脏体质,在药物使用时应当慎重。如果患者是由于体热引起的疾病,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寒凉的药物治疗,但不要过量使用;同理,如果患者是由于体寒引起的疾病,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温热类型的药物,但也不要过量使用。如果使用滋补类型的中药,则应当同时滋补阴阳,避免阴阳失调,否则会出现伤阴、伤阳的现象。
如果患者是儿童,并且年龄较小,在5岁以下,此时是可以使用中药的,但一定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将剂量控制在成年人的四分之一左右即可;如果儿童患者年龄稍大,在5岁以上,同样也可以使用中药,将用药剂量控制在成年人的二分之一左右即可。
如果患者是老年人,身体较为虚弱,对中药副作用的耐受力也更弱,如果使用一些药性峻烈的药物,则应当低于成人的用药剂量。同时,老年人的脾肾功能均有所下降,在中药材中还可以添加一些温肾健脾、补脾固肾作用的药物。
中药的用药禁忌
在服用中药治疗疾病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一些禁忌。
如果患者是女性且处于妊娠期,此时应当禁用剧性泻下或具有毒性的药物,严格禁止使用砒霜、雄黄、水蛭、莪术、三棱、麝香、商陆、大戟、牵牛、巴豆等药物,谨慎使用冬葵子、木通、干姜、肉桂、附子、大黄、牛膝、红花、桃仁等药物。
在服用中药期间,患者还需要注意一些饮食方面的禁忌,避免饮食与药性冲突。如果患者属于热性病,则应当注意避免食用煎炸食物、油腻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属于寒性疾病,则应当注意避免饮用清凉饮料、食用生冷食物;如果患者属于胸痹症,则应当避免抽烟、喝酒,避免食用动物内脏、脂肪和肥肉;如果患者属于肝阳上亢症,则应当避免饮用白酒、食用大蒜、辣椒、胡椒等助阳食品;如果患者属于黄疸肋痛症,则应当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和动物脂肪类食品;如果患者属于脾胃虚弱症,则应当避免食用酸辣性刺激性食品、以及碱过多、盐过多的食品。
以上就是中药的相关知识,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