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可出现身长缩短、驼背。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1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1)重口味人群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和钙在机体中会随血液来到肾脏,经过肾脏被重新吸收回循环系统供机体利用,在重吸收过程中,钙和钠是竞争关系,大量钠会制约钙的重吸收,而无法回到循环系统中的钙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2)吸烟喝酒人群
过量摄入酒精或烟草会使得钙、维生素D及性激素减少,直接影响骨骼细胞功能。
(3)过于消瘦(体质数低)人群
缺少肌肉和脂肪保护骨骼,更容易得骨松疏松症。
(4)母系亲属患有此疾病人群
骨密度的高低75%取决于遗传,25%取决于其他因素。尤其是母亲、外婆等母系亲属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会更高。
(5)长期用药人群
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素类药物会扰乱激素水平,导致骨骼中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流失。甲状腺素和抗抑郁药也容易导致骨质流失。服用这些药物应特别注意骨密度变化。
2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1)运动
多种类型的运动有助于骨量的维持,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尽可能的多活动。运动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循序渐进,逐步养成锻炼习惯,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逞能争强,以免因过量发生意外。
②锻炼方式以有规律的负重锻炼为主,如健步走、慢跑、上下台阶、登山等。
③中等强度锻炼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最好,运动时间控制在0.5~1小时;从小强度开始,逐步提高强度;每周运动3~5次。
④运动时要注意周边安全,谨防跌倒。
⑤长期卧床患者应进行被动运动,有利于维持关节活动。
(2)营养
良好的营养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从儿童时期起,日常饮食应有足够的钙摄入。欧美学者们主张钙摄入量成人为800~1000mg,绝经后妇女每天1000~1500mg,65岁以后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钙的摄入量为1500mg/天,维生素D的摄入量为400~800IU/天。
(3)预防摔跤
应尽量避免摔倒,以减少骨折的可能性。
(4)药物治疗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黄酮。
3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苦,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杂粮、绿叶蔬菜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2)二级预防
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3)三级预防
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给予理疗、心理、营养、补钙、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总之,了解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并治疗骨质疏松症,对于维护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