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季节转暖,野外游玩需防蜱虫!

时间 :2024-04-23 作者 :张涛 来源:诸城市林家村中心卫生院瓦店分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正是我们外出踏青,欣赏自然美景的最佳时期。然而,灌木丛、小草上却有可能正潜伏着一种吸血小昆虫,不会飞也不会跳,却能传播多种病原体,甚至导致死亡,它,就是蜱虫!

蜱虫也叫壁虱、扁虱、草爬子等,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总科,常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 通过叮咬和吸食宿主血液为生,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根据成虫躯体背面是否有盾板分为硬蜱和软蜱,有壳质化盾板的为硬蜱,无盾板者为软蜱。通常危害性较大的是硬蜱,也就是传播“蜱虫病”的罪魁祸首。

蜱虫多于春、夏及秋季活动,主要分布在草地、农田、森林等草木茂盛的地方,也可寄生在牛、羊、狗、鼠等动物的体表。通常,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蜱虫的活动范围只有10米左右,为了等待宿主的出现,会一直默默等待很长时间。它们的前肢能敏锐地感知到人类和动物散发出的汗味和二氧化碳,并选择位置叮咬。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

蜱通常有两种生活状态:一是游离蜱,主要生活在野外草地、动物巢穴中;二是寄生蜱,宿主包括许多陆生哺乳动物和鸟类,寄生在宿主皮肤较薄且较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虫多叮咬头皮、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及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隐蔽部位,叮咬时会释放毒素麻痹局部神经,多数患者被叮咬后无明显自觉症状。

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20种立克次体、18种螺旋体和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当携带病原的蜱叮咬人体吸血后,可引起局部皮肤充血、水肿、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继发感染。有些硬蜱叮咬过程中分泌的神经毒素,可以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严重时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还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和莱姆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保持家庭周围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庭院内外的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等,避免蜱虫孳生。

2、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方式,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喷洒涂抹。

3、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停留。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应尽量远离野草和灌木丛。

4、野外劳作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时建议穿长袖、浅色、表面光滑的衣服,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不穿凉鞋。

5、户外游玩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暴露的皮肤上可以外用一些含有避蚊胺、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柠檬桉油、PMD等成分的除虫剂。需注意:2月龄以下婴儿不使用驱虫剂,3周岁以下儿童不使用含有柠檬桉油或PMD的产品。

6、户外活动返回家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7、外出携带宠物时,特别是在草坪或郊外等地遛狗时,要注意宠物身上是否会有蜱虫,及时对宠物进行清洁,避免把蜱虫带回家,从而受到叮咬。

被蜱虫叮咬应该怎么处理?

1、若有蜱虫已钻咬入皮肤,不要用力撕拉。蜱虫在叮咬时,会将头部扎进皮肤。如果用力硬拽,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增加感染风险。

2、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轻轻夹着蜱虫,使其头部慢慢退出,然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处理好伤口。

3、在叮咬后的2周内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期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临床医生曾被蜱虫叮咬,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