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是急性心肌组织缺血性坏死性疾病。若不能尽早实施有效抢救,患者有很高概率死亡,疾病可迅速进展。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冠状动脉骤然阻塞,导致局部心肌组织的血供中断,是诱发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发病后,患者有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难以忍受剧烈胸痛、休克等不适症状,故需在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第一时间进行急救。但要保证患者的急救效果,还需在急救过程中做好护理干预。
1.基础急救
接诊后立刻与患者、家属沟通,指导患者平卧,观察患者各项症状体征变化,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基于实际情况提供必要急救措施。指导患者、家属维持冷静、沉着情绪,禁止随意搬动患者、转变患者体位,减轻患者的心肌组织负担。如果有条件,及时为患者提供吸氧治疗,预防心肌组织进一步受损,保证心肌组织获得充足供氧,缩小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让患者获得有效救治。
2.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骤然起病,疾病进展速度较快,多数患者发病时存在明显强烈的胸痛症状。患者会被疾病、症状影响,产生强烈的恐惧、紧张等多种不良情绪。长期被不良情绪影响,会对患者心脏功能造成影响,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还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多因患者不良心理会提升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血压及心率水平持续提高,加重患者病情,增加心肌组织的耗氧量。故在抢救、护理患者过程中,必须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环境,及时了解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积极准确使用止痛药物及镇静药物的同时,积极安慰患者情绪,列举急性心肌梗死成功救治、顺利存活、预后良好病例,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提升患者遵医嘱率。与患者沟通期间,始终温柔耐心态度,积极通过热情亲切语言持续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减轻不良情绪。
3.转运护理
患者转运过程中必须做好急救护理工作,充分发挥急救护理的作用。选择就近具有胸痛中心资质的医院,避免长途转运,实施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尤其是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等,若发现异常尽早处理,主动预防心律失常。多数患者转运期间需吸氧,需密切监测患者的鼻导管固定情况,保证固定始终良好。还需监测氧流量,保证氧流量始终适宜,预防管道扭曲或管道漏气。多数患者转运期间依然在静脉输液治疗,需妥善安置药物,密切监测输液速度,避免过快与过慢,充分发挥静脉输液治疗的积极作用,辅助患者有效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病情。
4、介入术前准备
需对介入术前准备工作进行有效优化,简化各项繁琐程序,加快术前准备工作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院前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急性PCI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心肌坏死率的重要意义,提前与院内医生做好协调工作,及时启动胸痛中心,做好患者随时用药的准备。完成患者的宣教工作,介绍疾病并告知介入术优势,让患者配合临床进行介入术前准备。宣教完成后,指导患者、家属签署同意书,基于医嘱辅助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各300mg,辅助患者完成备皮工作,绕行病房,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做好及时转运患者到介入室的准备工作,为患者赢取时间,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开通血管时间尽量控制在90分钟以内,尽早开通血管,较低患者的死亡率
5、介入术中护理
通过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以及血压等指标变化,若有心律失常立刻上报;保证静脉通道始终通畅,术中加强巡视;若有心率小于50次/1分钟,指导患者立刻咳嗽提高心率,如有必要提供阿托品静脉注射直至患者的心率恢复正常;密切监测冠状动脉内压力,尤其是呼吸变化与心电示波压力变化,做好相关记录;球囊扩张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及时发现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尽早识别病情并进行抢救;密切监测患者的造影剂应用情况,若有过敏反应,及时进行抗过敏处理。
6.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所以必须在发生后尽快实施有效急救,做好急救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充分发挥急救、护理的作用,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