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检查方式,在我们到医院进行体检或就诊时,经常需要采用CT进行检查,以方便了解具体疾病发展的情况,医生可以以此为据制定治疗方案。但是,您知道进行CT检查前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CT工作原理是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CT检查方面的基本知识,消除抵触心理,积极配合检查,尽可能提高疾病检出率,及时采取干预治疗,避免病情发展、恶化,最终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什么是CT
所谓CT,就是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诞生于1967年,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研发,1972年正式在临床中投入使用。CT图像的基本原理是,相对均匀的X射线会照射人体检查的不同部位的组织和器官。由于密度和厚度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从而导致检测器通过该层留下的X射线数量发生变化,电信号是由X射线通过不同强度的可见光转换而成的,并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再转为数字信号,并将这些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形成不同灰度的人体组织以及器官CT图像。当患有某些疾病时,也可以通过CT设备检测到密度不同的病理组织。这是CT可以用作病理检测的基本原理。简而言之,CT是当前最重要的临床成像工具之一。它可以显示肉眼看不见的病变,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作和发展,并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二、CT检查的工作原理
作为门诊、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CT检查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认可,但是部分人群并不了解什么是CT检查及其工作原理,常常在接受检查时产生紧张、害怕、担忧等异常心理变化,直接影响检查进程,甚至造成个别患者坚决拒绝配合检查,从而影响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延误病情,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所以,向大家介绍CT检查工作原理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意义。那么,CT检查是如何工作的呢?归根结底,CT检查就是在利用旋转X射线基础上,穿透人体,并被对侧探测器接收所进行的断层成像。由于人体组织结构存在个体化差异,所以,X线所获取信息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影响CT图像,如果看到图像是白色,说明人体的组织密度相对较高,例如正常肝脏出现异常颜色,提示有肝脏病变,建议进一步明确诊断,以提高疾病检出率,促使患者尽早得到有效的针对性治疗,使病情能够得到良好地抑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的发生。
三、CT检查的适应症包括哪些
经过专家近些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可以看得出CT检查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例如器质性病变,包括脊柱、头颅、腹部、骨盆、四肢等疾病,都可以通过CT检查进行诊断,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具体病情状况,如病变类型、严重程度、涉及范围等,为医生对病情的分析提供帮助,并按照病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针对脑瘤、肺癌、肝癌、胃癌等肿瘤疾病,以及脑梗死、脑出血、骨折、外伤、肺结核等疾病也具有良好的检出效果。所以,对大部分人群而言,都适合进行CT检查。为此,建议广大群众在体检,或疾病治疗时,要向医生详细交代自身情况,在医师指导下,完成CT检查。
四、CT检查中存在的不足
1.CT检查利用X射线进行成像,有一定的辐射性;
2.对一些近似正常组织的病变CT难于发现;
3.对脑干、小脑病变显示欠佳;
4.对空腔脏器的早期黏膜病变观察不清;
5、对软骨、韧带观察能力差。
五、CT检查基本注意事项
1.由于射线的辐射损害,孕妇及儿童,除非病情需要,一般不安排CT检查;
2.当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时,不能采用CT进行检查;
3.检查前穿棉质无金属衣物;
4.一般情况下,CT检查时不需要家属陪在检查室内,但儿童、老人、强化扫描等情况下,还是需要家属陪在检查室内,以免出现意外;
5.无论做任何部位CT检查,都要保持身体静止不动,就像在公园里照相一样,也不要说话。
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的医学扫描检查技术,CT检查主要用作对人脑的检查。该方法是采用X射线对人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扫描,探测器利用X线转换为可见光。再将光电转换为电信号,并利用模拟/数字转换器将相关的数据传输到计算中,利用计算机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