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镇痛意识也越来越增强。很多人手术之后,对于伤口疼痛都抱着“忍一忍、熬一熬”的心态,认为“是药三分毒”,殊不知这种观念过时了!术后疼痛会引起呼吸、循环、胃肠道和骨骼肌功能的变化,甚至引起并发症。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缓解疼痛的方法。
疼痛该如何管理?
手术后疼痛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急性疼痛、术后肌肉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手术后最常见的疼痛类型,通常在手术后的前24至48小时内出现,是由于手术导致的组织创伤和炎症反应引起的。术后肌肉痛是指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操作或不正确的体位引起的肌肉疲劳和酸痛。慢性疼痛是指手术后超过3个月持续存在的疼痛,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或病理变化引起的。
疼痛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些不愉快的体验,伴随着人的一生。传统认知中有许多误区,有些人认为疼痛不是病,出现疼痛时能忍则忍,“忍痛”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临床工作中也常常碰到一些手术病人宁可忍受剧烈的疼痛也不肯使用镇痛剂,始终认为使用镇痛剂会成瘾、会有副作用等等。殊不知,疼痛会引发身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延缓术后康复,增加不良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睡眠、心理和生活质量,百害而无一益。
如何告诉医护人员有多痛?
(1)说出您疼痛的部位:如头部、腹部、胸部等。
(2)说出您疼痛的性质:如针刺样痛、电击样痛、火烧样痛等。
(3)描述您疼痛的分数:①数字评分法②面部表情评分法。
术后疼痛的表现
1.常不愿翻身、下床活动;
2.表现出焦虑、愤怒、恐惧等情绪;
3.面部表情极度痛苦、皱眉咧嘴或咬牙、呻吟或呼叫、大汗淋漓等;
4.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
5.睡眠和休息受影响;
6.血压升高,呼吸和心率增快,体温升高面色苍白,严重者可致休克。
如何缓解手术后疼痛
1.心理护理:疼痛不但是生理过程,同时也是心理表现过程,疼痛产生中会掺杂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使疼痛原本性质产生改变。通过展开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了解疼痛产生机制,在认识疼痛的同时使其对于疼痛的注意力得以分散。患者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对其心理状态加以关注,避免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增敏性疼痛。
2.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做感兴趣事情,例如看电影、听歌、想一些美好的事物等,能够起到减轻作用。
3.冷敷:如果患者术后感到疼痛,可以使用冰袋、冷毛巾等进行冷敷,刺激局部血管收缩,从而缓解疼痛。
4.如果术后疼痛较为严重,可以告知患者服用止痛类、镇痛类药物,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哌替啶实行肌肉注射,进而缓解切口疼痛感。术后1-2天之内,可以使用自控镇痛泵展开止痛。给药途径包括硬膜外以及静脉给药,其中芬太尼、吗啡以及曲马多等都是极为常见的。镇痛药物使用时间以及剂量都需要在医生所设定的范围之内,使不同个体的不同疼痛强度以及不同时刻之下的镇痛要求获得充分满足,进而促进患者病情的尽快恢复。患者用药之后,护理人员要对其用药后反应进行严密观察,查看其疼痛缓解程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则需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并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
5.患者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休息等方式缓解疼痛。在术后恢复期间,要保持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疼痛刺激在传入大脑之后会被各种信息所调节,除生理功能调节因素外,还会受到认知以及注意力等的影响,大脑会参照对于疼痛认知、情绪以及思考等进行判断,进而影响大脑以及门户控制系统对疼痛刺激传入的控制,进而使疼痛感官加重或者是缓解。为了能够掌握患者对于疼痛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需要耐心讲授疼痛知识,在缓解其疼痛感的同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
总结
总而言之,临床中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不舒适的主观感觉,术后疼痛极为常见,会对患者情绪及预后产生影响,相关医护人员需要注重疼痛控制,及时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针对疼痛程度以及类型的不同展开科学评估,进而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产生。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还应注意术后的饮食、休息和恢复等方面的管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合理使用药物,我们会及时采取措施为患者止痛,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希望患者都能有一个无痛的康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