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以及疾病相关问题重视影响下提及越来越多的话题,但关于四季养生,许多人可能存在错误认知或认知不足的情况,作为以中医学为核心理论的四季养生理念,需要知道在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内,光学所认知的季节特点、阴阳变化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而由此影响下导致养生措施以及养生方式同样具有明显差异,如下将针对中医的四季养生方式以及要点进行讲解。
春季
在以立春至立夏之前的春季时节中,中医养生主要注重在春季养肝,肝脏是春季的主季,原因在于在春季中肝气最为旺盛,并且在春季中肝脏也相对较为脆弱,所以在春季当中肝病的发生也较为多见,在春季中养肝也尤为重要。首先本身存在肝气不足或者用肝过度的群体来说,本身肝失濡养,所以肝脏基础功能的活动不能跟上春季季节变化,从而容易出现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如需调养需要首先从饮食入手,在春季应该顺势温补阳气,多食用辛甘发散的食物用以驱散冬日余寒,例如山药、菠菜、大枣等,应该减少食用各类酸涩收敛的食物类型,例如酸奶、金桔等。在日常休息中人们在春季也常容易出现犯困的情况,而对于此类春困应该首先保证每天睡眠适当,克服春困,相对来说可以晚睡早起,日常穿着方面可选择宽松的衣服类型让气血流畅、舒缓形体,也有助于阳气上升,减少焦虑抑郁的情况,也是重要的养肝之道,但需要注意穿着虽然需要宽松但应避免突然减少防寒衣物,对于冷暖多变的早春时节来说可以尽量延长保暖衣物的穿着时间,以防天气突变,也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
在脏腑调养中,春季是心脏的主季,在夏天中心气最为旺盛,所以也最为脆弱,发生心脏相关疾病的可能性较高,其次则是脾脏,在夏季内也较容易发生脾病,其共同原因均与夏季湿气太重有关,中医学中认为湿是阴邪,最好伤脾胃阳气,从而也将进一步导致胃肠消化能力出现异常,所以在夏季中长竟出现各种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的症候类型,进一步影响出现吃不香、睡不好且没精神、容易烦躁的症状,在养生调理具体方式中需要首先注意自我舒调情志,在保持日常情绪舒畅、神清气和的基础上才能够调养心神。其次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爽口的食物类型为主,具体选择可以健脾益气、清热祛暑等功效的食物类型,例如莲藕、西红柿、薏苡仁、绿豆、莲子等,但需要避免摄取生冷的食物类型,也不一定在夏季过多食用油腻食物。
秋季
中医学中认为秋季属金,主肃杀,容易肺气旺、出现肺疾病,所以在秋季当中进行养生应该顺应人体阴精阳气的收敛内养状态,在饮食方面首先建议利用食补的方式防秋燥,是以社区养阴润肺、清热生津的食物,例如银耳、蜂蜜、秋梨等,在食补中则可增加食用川贝、麦冬、沙参等滋阴益气的保健中药材。同时秋季在日常生活作息方面应当早睡早起,才能够养气敛神,并且建议在秋季中应该注重户外运动,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养肺的效果。
冬季
在中医学中冬季属水,肾气旺,该季节被杨生应该以静养、藏精为主,就如人们常说的冬令进补,冬季就是选择各类温补食物的最好时节,不仅能够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还能够有效防寒,但需要注意不同体质的群体在选择进补方式时应该进行区分,整体来说应该减少或避免使用各种寒性生冷食物类型,以免损耗阳气,但也需要避免过度使用辛辣刺激、燥热的食物类型损伤阴气,药膳食谱中可增加选用枸杞、黄芪、党参等益气养血的食补药材。
结束语
由上可见,在中医学中认知的四季养生之道其核心要义在于按照一年四季各时节气候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及特点,顺应之下进行调养,由此达到调理脏腑的效果,一年四季中四个时节寒热温凉变化有度,在春季养肝、夏季养心脾、秋季养肺、冬季养肾,是目前中医学理论中各学说均具有普遍共识四季养生论点,其中的具体方法涉及饮食、日常活动、休息、穿着等各个方面,并且即使需要使用中药材进补也应根据各时节的不同顺应时节特点选择性进补,但也需要注意适度调理进补,所有的养生措施都应具有合适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