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在临床检查中十分常见,但部分情况导致的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将影响检验结果,从而可能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后果,如下将针对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进行讲解分析。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检查中应用最多、范围最广的检查项目之一,其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主要可分为四个原因。首先其各项目以及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可能主要来源于抗凝剂应用比例不当,使用抗凝剂混匀时不彻底从而出现的抗凝不充分、影响形成血液凝固或血细胞聚集的情况,有时采血不顺畅也会导致这一类情况出现。此外,在血液采集回抽过程中或者在血液、抗凝剂混匀过程中收发剧烈也可能导致溶血情况的发生,从而出现细胞计数结果偏低,在部分末梢血采集检验项目中过分的局部挤压可能造成周围组织液混入血液的情况,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指标偏低。
在其他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出现偏差的相关影响中,如果采取不当部位进行采血,例如对存在炎症浸润情况的部位进行采集时可能会导致周围局部炎症细胞混入血液标本,从而出现采集标本细胞形态异常的情况,血细胞的聚集黏附将导致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异常。
凝血项目检验
在各类凝血项目的检查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采集血量过少、采血不顺畅或者使用抗凝剂的比例不当、抗凝剂混匀不充分不彻底,导致出现凝血或凝血因子过度消耗的情况,而由于凝血检查本身检查项目即为此类凝血相关指标,所以出现相关问题时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偏差。除上述原因外,部分凝血检查项目中血液标本不合格也可能由于使用错误的抗凝剂所导致,例如使用肝素进行抗凝将会造成APTT、PT时间延长。在采集操作过程中有时可能出现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从而引起局部血管受损或血流淤带的情况,发生后可能引起周围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液由此导致凝血因子测定水平结果偏差。
生化项目检验
在生化检查中,溶血、脂血是较为常见引起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溶血的发生将会导致血浆成分的改变出现细胞内外浓度差过大、检测结果明显偏差的情况,而脂血则主要会对检验方法中的比浊法与比色法产生检验干扰。此外,黄疸情况的发生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时或者在氧化剂作用后标本中胆红素将会被氧化转变为胆褐素或胆绿素,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其他生化检查项目中血液采集不顺畅或者使用止血带异常的情况可能导致出现血乳酸浓度异常升高,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的血液标本如果在采集过程中没有完全排空空气并与之隔离将可能造成检验结果降低的情况。
血培养
血培养中出现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其次还可见培养液比例错误以及不合格或不恰当的培养瓶,污染情况也可见于各类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的相关因素中,在血液培养中污染可能发生于各个阶段,但最为常见的是血液采集时局部皮肤消毒不彻底以及采血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的污染,在局部消毒不充分时周围细菌在针刺下进入被采集并且需要接受检验的血液标本,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导致出现结果偏差,此外部分错误的采集措施也会导致污染情况的发生,例如从长时间留置针中的血管导管处采集血液会出现局部菌群移生的情况。
血培养瓶一般包括普通瓶、厌氧瓶、中和抗生素瓶以及儿童瓶等种类,选择不对应合适的血培养品可能导致阳性率降低,而培养液配比不恰当则主要以成人、儿童配比比例不同导致出现,也可能由于未按照培养品要求的血液采集量标准进行采集,这种情况都会导致检验结果阳性率的偏差,
结束语
由上可见,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检验作为常规检验项,在临床中各类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以及持续分析中均需要开展,一份有效且准确的血液检验结果不仅可能影响疾病诊断,还将影响医生判断与确定治疗方案,而其中的不合格原因除检验操作过程外,采集相关的不合格是从源头开始、导致标本本身不合格的原因,整体来说出现不合格的原因多来源于使用容器或添加剂的不当、采集操作不恰当、采集标本量不合适或标本污染,此类情况均具有可规避的操作空间,从工作人员角度提高工作质量是降低此类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