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可引起心血管事件。当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介入手术、心脏搭桥等方式进行冠心病的治疗,只能够缓解症状,无法治愈。而且,手术治疗后还可出现冠状动脉血管再次阻塞的可能,因此,加强心脏康复对患者而言尤为重要。下面,将向大家介绍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认识冠心病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血管狭窄、阻塞、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二、如何治疗冠心病?
1、药物治疗。(1)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管栓塞恶化。(2)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硝酸甘油等短效抗心绞痛药物,以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4)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降低甘油三酯。(5)硝苯地平、美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等长效抗心绞痛药物,可预防胸痛发作,或提高诱发胸痛发作的活动阈值。
2、手术治疗。(1)介入手术。手术穿刺动脉血管,插入导管到达冠状动脉,利用钢丝置入球囊或支架,进行扩张、放置支架,以重新扩张狭窄部位,促进心脏血流恢复,属于一种微创疗法。(2)心脏搭桥手术,通过开胸手术绕过堵塞的血管,在旁边用另一根血管为血流重新建立通路,使血液绕过血管狭窄部位,恢复对缺血心肌的供血。
三、冠心病患者如何进行心脏康复?
1、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因疾病影响,可产生焦虑、恐惧、担忧等情绪,影响其心脏康复效果。为此,在康复护理中,保持温和的护理态度,经常与患者交流,疏导患者情绪,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护理,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减轻其不良情绪。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轻松、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心脏康复,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冠心病,了解冠心病的保健知识等等,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冠心病健康教育中,向患者介绍冠心病概念、症状、发病原因,指导患者了解日常饮食、活动注意事项,强调戒烟、运动等对于心脏康复的重要作用。可通过一对一教育、讲座、视频等多种方式展开。
3、饮食康复护理。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相对较差,饮食中需要以低脂、低盐为主,减轻心脏负荷。每日钠盐摄入量不得超过5g,禁食咸菜、腌菜等钠盐含量过高的食物。限制脂肪摄入量,避免脂肪摄入过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4、康复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给予适当的运动训练指导。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上下楼梯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注意保暖,关注运动过程中呼吸等变化,一旦出现不适,需要立即停止,必要时需要就医处理。
5、呼吸训练。采取腹式呼吸,保持平卧或半卧位,双手放于上腹部,用鼻子吸气。吸气程度最大时,可感觉腹肌松弛,腹部明显凸起,感觉到腹部向上抬起的变化;呼气时经口呼吸,尽可能呼出更多气体,腹肌松弛,膈肌上抬,双手可感觉腹部下陷。进行缩唇呼吸,将嘴唇保持口哨样,用嘴部呼吸,保持腹部收缩,可解决气道塌陷问题,减轻呼吸时的心脏负荷。
6、用药指导。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详细介绍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强调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定时提醒患者用药,避免漏服。如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一些以片为单位的药物,能够碾压成碎末服用的可帮助患者碾压成碎末,方便服用。加强用药教育,确保患者能够按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或停用药物,影响心脏功能康复。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疾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心脏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加强心脏康复护理。在具体护理过程中,患者可通过运动、饮食、用药等,促进心脏功能改善,进行呼吸锻炼,提高心肺功能,以获得显著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