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引起有效血液循环容量不足,从而导致各种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而出现休克症状,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状况,新生儿休克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如果处理不及时,休克进一步加重,宝宝的心、脑、肾会进一步出现缺氧,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紧急处理和护理要点有哪些?
1.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和原因
1.1新生儿由于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起病比较急,病情变化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会出现面色苍白、尿量减少、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早期呼吸深快,随后呼吸变得浅速、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1.2导致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多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但主要的致病微生物还是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原发疾病肺炎、败血症、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爆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有关。感染性休克属于儿科危重急症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的疾病,病死率高,预后风险大,因此了解该病的症状和原因非常重要。
2.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紧急处理
2.1紧急处理
2.1.1新生儿出现感染性休克之后,要将患儿置于辐射保暖台或保温箱中进行仔细观察和治疗,及时处理病情。如果新生儿体温不升,需要调节保温箱的温度适宜,如果新生儿体温过高,还需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拭。
2.1.2减少移动也是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护理的必要措施。由于新生儿身体各方面机能还不够完善,再加上有休克状况,如果随意的移动,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2.1.3新生儿在感染性休克之后,血液常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血液的常规检查、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新生儿休克的情况,并对症治疗。
2.1.4感染性休克,一部分患儿还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进行抗休克治疗,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措施,这些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进行。并密切观察感染的情况,同时还要禁食降低对肠胃的压力。
2.2细菌感染处理
如果新生儿出现败血症,可能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从而导致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3病毒感染治疗
新生儿如果受到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影响,有可能会引发胃肠炎,导致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情况,要遵照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4真菌感染治疗
如果新生儿受到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可能会引发鹅口疮,从而导致出现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情况,可以使用3%碳酸氢钠溶液洗口腔,用制霉菌素溶液局部用药进行抗真菌治疗。
2.5病情观察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过程中,需要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注意观察面色、尿量、脐部红肿情况,采血做血气分析和血常规等检查。
2.6保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
3.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护理
3.1维持正常体温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常伴随有发热情况,因此,要根据体温变化来适当增减衣物,提供中性环境温度,要注意不要过于严密的进行包裹,以免影响孩子散热,还要随时监测孩子的体温,避免出现低体温或者是发热的情况。
3.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新生儿还需要使用特殊的面罩来吸入氧气,或者是通过人工机械辅助呼吸。定期评估感染灶,如伤口、穿刺部位等,及时处理感染灶,减少细菌扩散的可能性。
3.3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维持免疫功能。禁食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必要时输注血浆或者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注意观察胃肠道情况,预防肠道感染。如果婴儿长期留置导管应定时更换,以免细菌滋生。
3.4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尿液污染脐部,沐浴时及时做好脐部护理。
3.5提供良好的环境卫生,做好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保持温暖的环境,预防低体温和感染的进一步恶化。
4.结语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紧急处理和护理非常重要,需要针对婴儿进行全面检查,了解病情是否得到缓解。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