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科普

时间 :2024-03-14 作者 :​ 张爱红 来源:蒙阴县坦埠中心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或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和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

1、腰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剧痛或慢性隐痛,弯腰负重、咳嗽、打喷嚏、长时强迫体位时症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疼痛向下肢放射。

2坐骨神经痛,约95%的病人出现坐骨神经痛,这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于腰4-55-1椎间隙的缘故

3、马尾综合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脱垂游离型常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4、腰椎检查生理曲度改变,变直、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腰部活动受限其中以前屈受限最为明显。1/3患者有腰部及骶棘痉挛棘间及椎旁1cm处多有压痛,压痛可沿坐骨神经放射。

5、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6、神经系统检查下肢感觉异常,小腿痛触觉退,肌力下降,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时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早期症状较轻,影像学检查无严重突出者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骨盆牵引、理疗和推拿按摩、应用腰围、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髓核化学溶解法。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疼痛较重者,急性发作有明显马尾神经症状,神经或硬膜囊严重受压,椎管狭窄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有:经皮髓核切吸术和髓核摘除术。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急性期应严格卧硬板床休息期间坚持深呼吸和四肢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肺内感染及肌肉萎缩等3-4周后下床活动时须佩戴腰围,对腰椎进行保护和制动。牵引治疗期间,观察牵引是否有效,检查牵引带压迫部位皮肤有无疼痛、红肿破损、压疮等。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常用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同类病人的康复经验,使病人解除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完善术前准备工作,训练病人床上排便,术前禁饮食

术后护理

1疼痛护理麻醉作用消失疼痛加剧时,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分散注意力,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

2体位饮食护理:术后平卧,每2h呈轴线式翻身一次,预防褥疮的发生。术后6h后指导病人吃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禁食甜食及产气性食物。

3病情观察手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渗湿后及时进行换药。手术后放置引流管的病人,妥善固定,定时挤捏,防止引流管脱出,折叠,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及时更换引流袋。术后72小时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深浅反射等恢复期也要注意观察有无刺痛,麻木或下肢运动困难等。

4、功能锻炼:为预防长期卧床所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宜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当天指导在床上进行四肢伸屈,同时进行呼吸训练,深呼吸,扩胸运动等。术后第一日开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直腿抬高锻炼以防神经根粘连。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利于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术后7日即可开始指导病人进行锻炼,先用飞燕式、五点支撑法,1-2周后改为三点支撑法,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制定行走训练计划,帮助病人按时下床活动;卧床两周后病人借助腰围或支架下床活动;指导病人正确起床,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及肌无力。

四、健康指导

避免慢性损伤长期坐位工作者需注意桌、椅高度,定时改变姿势;常弯腰劳动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腰带。腰背肌训练继续加强腰背肌训练,以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弯腰取物时注意姿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