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生命垂危之际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很多人因为即使输入血液而使生命得到延伸。但是现代医学也证明输血因为血液本身不安全性也会给人带来疾病,输血技术的安全性应该如何保障?
1.哪些疾病与输血有关
输血或者是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比较常见的疾病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人类淋巴细胞病毒、回归热、丝虫病、弓形体病等。还有因为血液被细菌污染的败血症。正规渠道用血都有严格的血液筛查流程,会对血液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筛查,有病毒的血液或者是一次带病毒的血液都不会用来输血。窗口期无法检验病毒,因为像乙肝和艾滋病病毒在人体感染之后存在窗口期,现代医学不能马上判断该血液是否被感染。如果感染者在窗口期献血而血液中心无法检测到病毒而导致血液进入到下一步的流通环节中,会造成病毒的感染扩散。
2.输血前的严格筛选:
输血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丙肝病毒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等检查。在输血之前还会检查血型以免血型有误,以及肝功能肾功能检查,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3.无菌操作环境:
输血是重要的医疗操作,会给患者提供重要的血液成分。在输血过程中会遵守特定的操作规范来保障患者的安全以及治疗效果。在输血前进行彻底消毒,并采取无菌操作,这也是输血过程的基本要求。医护人员在每一次操作之前会提前洗手并带好无菌手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细菌和病原体的引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采取无菌操作,保证不会出现任何输血管道污染。
4.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和血液信息:
在输血之前医护人员会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输血需求,这样才能够确保把血液正确的输送给患者。医护人员会详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关键信息,核对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医嘱。确保输血记录单和患者信息一致之后才会输血,避免错误血型或者是使用过期血液的情况发生。
5.正确选择输血设备:
输血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和准备输血设备属于保障输血正常进行的关键步骤,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输血需求选择适当的针头、管道和输血泵,保障机械设备完整清洁。医护人员还会详细检查输血设备的存储条件和有效期限,不会使用质量受损已经过期的设备。
6.正确识别患者的血型和血液成分:
为了能够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医护人员都会正确辨别患者的血型以及所需要的血液成分。使用血型鉴定试剂或者是全自动检测系统来针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检测,并把检测的结果与血液袋上的信息进行核对,在二者完全匹配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下一步的交叉配血工作,充分保障患者的安全性。
7.保障输血速率、观察患者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恰当的调整输血速率,并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医护人员会根据规定的输血速度来设置输血泵,并随时监测输血的流速。在输血过程中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体温、呼吸、意识和脉搏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8.遵守传染病防控制度:
输血操作在完成之后医护人员会合理的处理输血设备和相关废弃物,并严格遵守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开展各项工作。把使用过的输血设备和废弃物都会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包装,按照医院规章制度要求进行处理。在此过程当中医护人员还会随时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职业暴露的评估和健康检查,这样才能够充分确保自身的安全性。在输血结束之后医护人员还会继续观察输血者是否有发热、胸闷等不适症状,输血者在输血之后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参与剧烈运动,适当吃一些含铁的食物,比如猪血、鸭血等,保障献血者身体健康,提高血液质量。
结语:
在输血过程当中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详细核对患者身份和血液信息,科学合理的选择血液制品,加强无菌操作并随时观测患者的输血反应,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