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感到头脑发热和咽痛流涕时都会首先想到吃消炎药,阿莫西林、头孢、布洛芬已经成为家中常备的药物,但是许多人经常搞混消炎药、抗生素和抗菌药,那么消炎药到底和抗生素、抗菌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是什么?
首先,消炎药。提到消炎药,我们应该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炎症,炎症主要指的是人体被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因素侵害,进而出现损伤所激发的防御反应,临床症状表现为红肿、热胀和疼痛等等,炎症反应的发生主要是为了抵御有害因子,阻断有害因子的大范围传播,但是炎症反应加重的话就会给机体组织造成伤害,这时就需要吃一些消炎药来缓解和改善不适,避免炎症加重,危害健康。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消炎药有甾体类消炎药,也就是糖皮质激素,比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等,这些药物都具有强化溶解酶稳定性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血管的通透性,调节充血症状,从而缓解炎症反应,还有一些非甾体类药物,比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等,具有祛痛和散热等功效。其次,抗生素,也就是维生素或高等动植物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能够对抗病原体的代谢产物,具有限制其他生活细胞发育的作用。抗生素药物早在1982年就被发现,是一次医学历史上的重要突破,最早发现的抗生素为青霉素,然后科学家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相继研发出更多类型的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抗菌药指的是能够对细菌或其他维生素产生抑制反应或杀菌作用的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肺炎、尿路感染和皮肤感染疾病的治疗中,抗菌药物发挥着显著的疗效,结合药物机制进行分析,抗菌药中包含着抗生素。
2.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这三种药物呢?
抗菌药物可以对抗一部分病原菌受所引发的炎症,但是对其他因素通常无效,例如感冒一般是病毒所引发,使用阿莫西林(抗生素)、氧氟沙星(抗菌药),通常都是无效的,这时需要选择抗病毒药物,以此来缓解炎症。消炎药能够改善红肿和热痛等症状,通常情况下应用于头痛、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当中。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细菌引发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起到散热和镇痛的功效,同时也能够改善全身的不适感。在选择三种药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先学会辨别这三种药物,可以利用药品的通用名称来分辨,比如名字前缀为头孢和磺胺,后缀为西林、霉素、沙星、环素等等即为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它们与消炎药相比,在使用时有更多的禁忌,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用药,不可私自调整用量和或更改用药时间,从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上述内容我们对消炎药、抗生素和抗菌药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我们发现这三种药物都能够抑制炎症,消灭细菌,但是它们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副作用各有不同,消炎药具有缓解炎症的功效,抗生素和抗菌药物则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因此在选择这三种药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病情和实际情况,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用药,在根本上杜绝不良反应,保护自身安全。希望本次的科普能够带给大家帮助,增加大家对于消炎药、抗生素和抗菌药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