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健康问题。许多人可能对此病症有所耳闻,但对其具体成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疑问。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并预防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是指腰椎间盘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退行性改变后,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疾病常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
(1)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髓核水分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脆性增加,容易破裂。
(2)外力损伤:长期的重体力劳动、不正确的坐姿、急性扭伤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腰椎间盘损伤。
(3)先天发育异常:部分人群可能存在腰椎间盘先天发育不良或脊柱畸形等问题,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1)腰痛: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腰部持续性钝痛或牵扯样痛,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2)下肢放射痛:疼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跟部,严重者可影响行走。
(3)麻木感:部分患者出现下肢麻木感,尤以足背及小腿外侧为著。
(4)肌力减弱:部分患者因神经根受压,导致下肢肌力减弱,如抬足无力、行走困难等。
(5)脊柱侧弯:为减轻疼痛,患者常采取脊柱侧弯的体态,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畸形。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叩诊等手法,检查患者腰部及下肢的肌肉力量、感觉、反射等情况,初步判断病情。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情况;CT检查可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及与神经根的关系;MRI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及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措施
5.1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扭腰等动作。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进行小燕飞、平板支撑等运动,增强腰椎稳定性。
(3)避免重体力劳动,如需长时间提重物,应尽量保持腰部挺直。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有助于延缓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5.2治疗措施: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消炎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等)、物理治疗(如针灸、推拿、牵引等)以及康复训练等。非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促进恢复,大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可得到缓解。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腰椎间盘摘除术、腰椎融合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解除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恢复腰椎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了解其成因、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方式,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同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