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是重症监护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诱发躁动现象的原因较多,若是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会导致患者症状以及病情加重,反而会诱发不良事件。所以在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现象并尽早处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躁动现象的发生率。并且护理中也需要深入剖析诱发躁动的原因,并尽早干预和处理,对保障重症监护患者的康复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重症监护患者产生躁动现象的原因较多,经观察临床护理可发现,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1疾病因素
患者可能因疾病本身或疾病引起的生理变化,如炎症、疼痛、感染等出现不适感和焦虑情绪,从而出现躁动现象。并且一些患者的手术治疗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在麻醉退去后身体的感知力逐渐恢复,疾病本身的疼痛以及手术创口等会使得患者难以忍受,由此可能会诱发躁动现象。
1.2药物因素
在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中药物管理非常重要,其中镇痛和镇静药物在控制患者疼痛、焦虑和不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药物的剂量和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情绪发生波动,有可能会诱发躁动现象。
1.3环境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可能使患者感到陌生、紧张和恐惧,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导致躁动。或者重症监护室内部的照明、噪音和人员频繁出入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生物钟紊乱,对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会产生影响,由此会加重消极情绪,发生躁动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1.4心理因素
由于环境因素和疾病引发的疼痛,患者的消极情绪会持续加重,此时不注意尽早干预和处理会导致患者消极心理加重。再加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对未来的担忧、与亲人的分离等因素影响,由此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引发躁动。
1.5生理因素
重症患者的生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如尿便不适、睡眠不足、饥饿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躁动现象。
2.重症监护患者躁动该怎么护理?结合上述观点的分析可发现,重症监护患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躁动现象,而躁动现象得不到及时处理和干预会诱发诸多不良事件,对重症患者康复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中要注重了解导致躁动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以防止躁动现象的发生。具体护理方法如下所示:
2.1调整环境
环境因素是诱发重症监护患者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护理中要注意将患者置于安静、光线柔和的环境中,避免强烈的光线直接照射患者,减少外界刺激。并且护理中注意保持病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2.2评估与监测
护理中需要注意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疼痛、不适感等,并且在护理中对已经出现或者有躁动迹象的患者进行评估,监测其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观察患者躁动的诱因和表现,如疼痛、尿潴留、药物副作用等,并有针对性地处理。
2.3沟通与心理护理
想要减轻患者的躁动现象,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其中还需要注重与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家属进行教育,使其了解患者的状况和护理需求,并鼓励家属参与护理,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2.4疼痛管理
护理中需要注意,对疼痛引起躁动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有效的疼痛管理,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和副作用。如针对术后疼痛患者可使用镇痛泵,若是镇痛效果不佳可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以减轻疼痛感。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镇静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的指导,期间还要注意药物剂量和副作用,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意识模糊等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诱发重症监护患者躁动现象的原因较多,为保障患者的康复实效,在护理重症监护患者躁动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