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血常规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检验方式,能够通过对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检验了解机体的造血状态、感染情况等,对其他器官和组织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临床中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影响极大,为保障血常规检验的有效性,需要先了解血常规检验的内容有哪些,并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针对性做好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检验准确性。以下就对这一主题进行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血常规检验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检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对血液成分的检测,可以获得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以下是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部分
1.1白细胞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表示“⬆”则提示细菌感染;若是表示“⬇”则提示免疫力下降或者细菌感染;正常或者稍微下降则表示正常或者病毒感染。
1.2中性粒细胞
若是该细胞比例或者绝对值升高则表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现象,若是下降不明显则无临床特殊意义。
1.3淋巴细胞比例或绝对值
这一细胞的范围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下降不明显则无特殊意义。
1.4嗜酸性粒细胞比值
这一细胞的范围升高与过敏反应、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1.5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负责输送氧气。其中男性的正常范围应大于120g/L;女性则大于110g/L。临床中将贫血分为四级,如轻度90—110g/L、中度60—90g/L、重度<30g/L,其中输血指征包括急性失血<70g/L,慢性失血<60g/L。
1.6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负责血液凝固,预防出血。其中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表示有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白血病、脾功能亢进;过高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1.7红细胞
若是红细胞数值提示“⬆”则提示脱水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长期缺氧代偿;若是提示“⬇”则提示贫血、再障。
2.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2.1采血技术
不恰当的采血技术,如采血部位的选择、穿刺深度、采血速度等都可能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抗凝剂
抗凝剂的种类和比例对血液标本的保存和检验结果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抗凝剂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血液凝固或过度稀释,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3血液标本运输和保存
血液标本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温度、时间等条件影响,也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例如,长时间放置或不当的温度条件可能导致细胞破坏或变性。
2.4样本本身
受检者的生理状态(如月经期、剧烈运动后等)、病理状态(如白血病、贫血等)以及药物使用等都可能影响血液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1做好准备工作
(1)确保患者在采血前处于稳定状态,避免因疾病或药物影响造成结果不准确。
(2)静脉血是最好的采血部位,同时采血中注意预防血小板凝结,防止血液成分不纯。同时在此期间要注意手指血的准确性不高,容易造成血小板计数偏低和白细胞计数偏高。
3.2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3.3质量控制
(1)仪器和试剂需定期进行质控检查,确保检测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采集好的血样需要专人专车及时送入检验室,注意保持血样的完好性,避免运输中出现变形问题。同时要注意做好血样分类,避免混淆。
(3)某些检测项目(如血小板计数)可能需要特定的处理时间,以确保血小板不会因聚集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要在最佳检测期间内完成检验。
3.4提高采血人员专业素养
(1)对从事血常规检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检验流程和质量控制的重视度。
(2)引进和更新先进的检验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显著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