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教你看懂凝血五项

时间 :2024-02-19 作者 :​ 李钊 来源: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所谓的凝血五项,其实就是凝血功能五项,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简称APT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性的敏感筛选试验。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术前检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肝素治疗的监测、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的筛检、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及相关抑制物的检测等。

采用不同的方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有所不同。仪器法,一般为26至36s;手工法,一般为32至43s。和对照血浆相比较,大于10s以上,才有意义。

在一些情况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会有所延长或者缩短。

延长情况:(1)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轻型血友病、肠道灭菌综合征、口服抗凝剂、血友病A、血友病B、肝脏疾病。(2)FXI、FXII缺乏症。(3)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华法林、狼疮抗凝物质、凝血因子抑制物等。(4)大量输注库存血。

缩短情况:(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2)血栓性疾病,如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3)高凝状态,如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促凝物质进入血液等。

2、凝血酶时间,简称TT,是血液凝血功能的检查项目之一,在临床上是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凝血酶是血浆中的一种酶,它可通过激活共同凝血途径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以形成凝块,若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则会阻止血液正常凝结并导致出血过多。

当凝血酶时间出现延长或者缩短时,则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1)凝血酶时间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时,可出现延长。(2)凝血酶时间缩短,则并无实际的临床意义。

3、纤维蛋白原,简称FIB,具有凝血功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大分子蛋白质,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由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可直接参与凝血过程。所以,纤维蛋白原也被称为是凝血因子。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情况下,会出现纤维蛋白原。此外,在妊娠晚期、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等情况,也会出现纤维蛋白原。而在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纤维蛋白原会出现减少的情况。

4、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一般应用于凝血功能检查中。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经过一系列反应交联成网状,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聚合体,是血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机体进行自我调节,启动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纤维蛋白聚合体不断降解,降解过程中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升高,则说明血液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在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情况下,均会导致D-二聚体升高。而这一情况,通常会在临床上应用于排查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等。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5、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在体外通过人工模拟外源性凝血机制检测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常见于凝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能反映血液外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可用于评估病人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还可用于肝脏疾病预后及手术前出血风险评估、香豆素类抗凝药的风险评估及维生素K治疗的疗效评估。

一般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在11至13秒。

凝血酶原时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出现延长的情况:(1)循环抗凝物质增多。(2)Vit-K缺乏。(3)阻塞性黄疸。(4)严重的急慢性肝病。(5)原发性纤溶亢进。(6)纤维蛋白原缺乏、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7)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

凝血酶原时间在以下情况下会出现延长的情况:口服避孕药、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症等。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