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聊聊输血的那些事?

时间 :2024-02-17 作者 :王月丹 来源: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输血,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其历史,早期的输血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包括直接输注动物血液、加热消毒的动物血液等。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机制,这些方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不仅没有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反而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直到19世纪末,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才开始真正掌握输血技术。

1.输血的流程 输血并不是简单的将血液注入患者体内的过程。在输血前,我们要进行严格的配型,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常见的配型检查项目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为了确保受血者用血安全,凡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应作交叉配血试验。只有当供血者与受血者配血相容时,才能进行输血。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持提血单和提血箱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门诊号或住院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血液一律不得发出:(一)标签破损、字迹不清;(二)血袋有破损、漏血(三)血液中有明显凝块(四)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五)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六)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七)红细胞层呈紫红色(八)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避免剧烈摇动。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输血的效果 在医疗领域,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补充病人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桨等血液成分,以改善其生理功能和患者的生命体征。首先,对于贫血、失血过多等病症,最直接的效果是输注红细胞,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可以迅速缓解病患缺氧的症状,改善其生理功能。其次,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或白细胞减少的,如白血病、化疗后的癌症患者等,可以输注粒细胞,控制感染。第三,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输注血小板,可以提高病患的血小板计数,帮助预防控制出血。第四,对于缺乏凝血因子,有出血的患者,可以输注血桨补充各种凝血因子,控制出血。

3.输血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输血是一种医疗措施,用于补充各种血液成分,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健康状况。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血液传播疾病和免疫反应等。一方面,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比较常见的有,艾滋病、丙肝、梅毒、疟疾、弓形虫、埃博拉出血热等。虽然血站对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筛选和血液加工中严格操作,并大大提高血液质量和安全,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病毒的传播。这是因为在病毒感染的初期,人体尚未产生相应抗体,或抗体水平甚低,未达到可检出水平,还处于窗口期,且受到选择实验的方法、试剂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遗传血型差异,可能会导致受血者发生严重的免疫反应,例如:由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不匹配,导致红细胞破裂的溶血反应。还有血液中的某些抗体成分会导致受血者体温升高的发热反应,以及部分受血者可能对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这些情况不论是哪一种,都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容忽视。首先,对供血者应该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确保血液安全。其次,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使用血液成分,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再者,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受血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确保输血过程严格执行医疗操作流程。

4.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救治患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并持续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