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情况。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阴道流血、腰腹部疼痛、死胎、凝血功能障碍。属于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疾病发展迅猛,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因此孕妇应提高警惕,并做好自身预防工作。下面就介绍一下胎盘早剥的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1胎盘早剥的病因
胎盘早剥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1 孕妇血管病变
孕妇患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时,胎盘早剥发生率明显增高。妊娠合并上述疾病时,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胎盘后血肿,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
1.2 机械性因素
外伤特别是腹部直接受到撞击或挤压,性生活动作剧烈也会引起胎盘早剥;脐带过短(<30cm)或脐带因绕颈、绕体相对过短时,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牵拉脐带造成胎盘剥离;羊膜穿刺时刺破前壁胎盘附着处,血管破裂出血也可引起胎盘剥离。
1.3宫腔内压力骤减
双胎妊娠分娩时,第一胎儿娩出过速;羊水过多时,人工破膜后羊水流出过快,都容易使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骤然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剥离的情况。
1.4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
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孕妇长时间仰卧位,巨大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产生压迫,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这时子宫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蜕膜静脉床瘀血或破裂,形成胎盘后血肿,导致部分或全部胎盘剥离。
1.5 其他因素
某些高危因素,如高龄孕妇、吸烟、可卡因滥用、孕妇代谢异常、孕妇有血栓形成倾向、子宫肌瘤等与胎盘早剥发生有关。有胎盘早剥史的孕妇再次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性比无胎盘早剥史患者高10倍。
2胎盘早剥的预防
2.1定期做好产前检查
孕妇做好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妊娠期相关疾病,比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肾病等,积极接受治疗,如解痉、降压治疗等,改善血管局部病变,有利于降低胎盘早剥风险。同时,孕期适当补充铁、钙等制剂有助于预防妊高征的发生。
2.2妊娠晚期避免性生活
在妊娠晚期,要避免性生活,防止子宫受到刺激,导致胎盘早剥。
2.3外出注意安全
孕期特别是孕晚期外出时,要格外注意安全。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尽量不坐公交车,以免出现摔倒等意外情况。
2.4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孕妇应戒烟戒酒、戒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引起血管病变导致胎盘早剥。
2.5改变睡眠姿势
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晚期,孕妇应避免长时间仰卧,可以采取侧卧位休息,以免子宫底蜕膜静脉淤血、破裂,发生出血,造成胎盘早剥。
2.6及时就诊
若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出现阴道出血和腹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诊,避免耽误治疗时间,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那些有胎盘早剥高危风险的孕妇,更应及时到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3胎盘早剥的治疗方法
3.1纠正休克
当患者入院时,对于情况危重、处于休克状态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尽快改善患者状况。及时输血,尽量输新鲜血,不仅能补充血容量,还可以补充凝血因子。
3.2及时终止妊娠
3.2.1经阴道分娩
如果经产妇一般情况较好,出血以显性为主,宫口已开大,预估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分娩的患者,可以经阴道分娩,先行破膜,使羊水缓慢流出,缩减子宫容积。
3.2.2剖宫产
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初产妇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胎盘早剥虽属轻型,但胎儿有窘迫现象,需抢救胎儿者;重型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产妇病情恶化,处于危险之中又无法立即分娩者;破膜引产后,产程无进展者,都需要及时行剖宫产术。
3.3预防产后出血
胎盘早剥患者容易发生产后出血,因此在分娩后要及时使用子宫收缩剂,如催产素、麦角新碱等,并对子宫进行按摩。若通过各种措施依旧无法控制出血,子宫收缩不佳时,须及时作子宫切除术。若大量出血且无凝血块,应考虑为凝血功能障碍,需按凝血功能障碍进行处理。
总之,一旦孕妇发现自己有胎盘早剥的情况,一定要特别注意,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治,确保胎儿能够安全分娩,并维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