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衰患者的基数越来越大。所谓心衰,就是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出现故障,导致静脉回心血无法充分排出,并淤积在心脏内,从而造成动脉系统血液灌注量不足,引发心脏循环障碍。大多数心衰病人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腔静脉淤血以及肺淤血等。实际上,心衰是各类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者说是各类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一旦病发就会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当前,针对慢性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的治疗,主要采用器械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病人自我调理等方式进行治疗,其治疗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射血分数,让血液能够正常循环流通。在慢性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治疗中,“新四联”主要是指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治疗中,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作为一款新药,其作用是舒张血管、利尿、抑制交感神经、逆转左心室重构等。目前临床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主要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其作用是减少了体内水钠潴留,降低体内血容量,减少葡萄糖的吸收,降低热量来减重,能促进钠离子向远曲小管的输送,增加了尿钠排出,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利尿效果与降压效果。β受体阻滞剂,其作用是抑制交感神经激活,减轻症状,改善预后效果。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是阻断醛固酮效应,抑制心血管重塑,对于心衰远期的预后效果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新四联”的药物治疗,有效有些缓解病人的症状,如乏力、呼吸困难、气短等,能显著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在心衰的器械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就是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ICD,能在数秒内识别病人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显著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率,具有高能量除颤的作用。CRT,可植入具有再同步化功能的起搏器进行治疗,能改善心衰症状,提高预后效果,降低病人猝死的几率。CRT-D,兼具ICD心脏自动除颤器的电复律功能与CRT三腔起搏器的起搏功能,能准确识别室速、室颤,同步左右心室收缩,能改善心衰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的同时,有效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除了上述所说的器械治疗与药物治疗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需要方式能够稳定心衰病人的病情。例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情绪状态,如果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如抑郁、焦虑等,就容易加重病情,也容易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而良好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能提高病人自身的依从性和积极性,主动进行运动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和抵抗力的同时,让心脏保持一个康复的状态。此外,在饮食上,要注意低脂低盐,减少高脂的摄入,多摄入一些优质的蛋白,这对于心衰的治疗,能起到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最后,就是定期随访,能动态查看病人的病情状况,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后续治疗的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
心衰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注意事项一,减少诱因。常见诱发心衰的因素就是感染与劳累,所以,在早期要使用足量的抗生素,避免感染,同时,不要过度劳累,以免抵抗力降低。而体质较弱的病人一旦感染,就会出现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情况,一旦出现要予以警惕。注意事项二,合理休息。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当心功能好转后,方可下床适当活动。注意事项三,坚持治疗。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要私自换药、停药以及增减药物剂量。注意事项四,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事项五,调整饮食。主要以低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不可抽烟喝酒,不可暴饮暴食,可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与维生素。注意事项六,定期复查。要定期进行各项检查,如水肿检查、体重检查、心功能测定以及心电图等等,随时掌握身体状况;定期进行抽血检查,了解机体内肝肾功能,地高辛和血钾、钠、镁浓度等,把控机体各项指标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