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常常见到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失眠,皮肤苍白,胸闷,活动后气喘,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智力下降等症状,检查血常规时血红蛋白往往处于轻、中度贫血,有的甚至达到重度贫血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考虑患者可能存在肾性贫血。
什么是肾性贫血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它又称红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人体内源性糖蛋白激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多数EPO由肾脏分泌而成。当人的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时,如在急慢性肾衰竭或肾切除的情况下,EPO的产生减少,就会出现贫血。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贫血的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相关,主要是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
肾性贫血不仅会加速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使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更会带来心血管事件等风险。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重视肾性贫血的早期筛查,并坚持长期规范的达标治疗。
目前,肾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肾性贫血的基本措施。在Hb<100g/L时启动可以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给药方式:静脉或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时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注意事项:ESAs可有效治疗肾性贫血,但治疗前应尽可能纠正铁缺乏或炎症状态等加重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不良反应:常见有高血压、癫痫、透析通路血栓、肌痛及输液样反应、促肿瘤进展、rHuEPO抗体介导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疗效不佳者,需关注是否有感染和炎症、慢性失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铝中毒、产生抗EPO抗体及其他等。若存在上述因素,需纠正并进行相应治疗。
2.补铁
存在绝对铁缺乏的肾性贫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均应开始铁剂治疗。铁剂的种类:口服铁剂和静脉铁剂。使用铁剂需要监测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和铁蛋白。不良反应:口服铁剂主要缺点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便秘及恶心,通常比较轻微;静脉铁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HIF‐PHI 常用药物为罗沙司他,口服使用。罗沙司他作为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可刺激残存肾脏促红细胞重新产生EPO,并纠正慢性肾脏病患者铁代谢异常,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使用便捷,标志着肾性贫血药物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4.补充造血原料,如叶酸、B12、等;
5.输血治疗 适用于:已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及体征的严重贫血者,伴慢性失血的ESAs不敏感患者。但是近期打算肾移植的患者尽量避免输血。
中医方面如何治疗肾性贫血?
中医认为肾性贫血属中医学“虚劳”、“水肿”、“关格”等范畴,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位在肾,肾虚是其病之根本。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中医学认为“精气夺则虚”、“精是血之根”,肾精亏虚,不能化生气血,肾气衰惫肾脏功能失调,气机塞滞,三焦气化失常,浊毒弥漫,伐伤气血;从而导致贫血。治以益气补肾,生血填精,泄毒利湿,通腑降浊,活血化瘀为主。
1、脾气虚弱。症状表现:肾性贫血见面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唇色淡,舌淡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方药:归脾汤,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等。
2.肾精亏损。症状表现:肾性贫血见面色黑黄无华,耳廓焦黑,皮肤干枯,腰脊酸软,脑转耳鸣,极度疲劳,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舌淡嫩齿痕,脉沉细无力。治法:益肾填精补血。方药:偏阳虚者用右归丸,包括: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杜仲、菟丝子、当归、鹿角胶、肉桂、制附片等,加人参、炙黄芪、冬虫夏草等;偏阴虚者用左归丸,包括: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牛膝、菟丝子、龟胶、鹿角胶等加当归、炙黄芪、人参、冬虫夏草、鸡血藤等。
肾性贫血无特殊预防措施,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透析患者及肾脏移植术后患者需定期进行贫血筛查,积极治疗。定期复查有助于观察治疗疗效、有无用药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复查指标包括:血常规、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肝肾功、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并监测血压。慢性肾脏病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次;4~5期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有贫血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至少每3个月监测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1次。血液透析患者至少每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至少每1~3个月监测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1次。